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
吴敬梓

儒林外史

吴敬梓  

《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本书所写内容,假托明朝,实为清朝,而且十之八九的人物都实有其人。它真实地描绘了清朝时期知识分子生活的沉浮,境遇的顺逆,功名的得失,仕途的升降,情操的高尚与卑劣,理想的倡导与破灭,出路的探索与追寻。后人评价甚高,鲁迅认为该书思想内容“秉持公心,指摘时弊”,胡适认为其艺术特色堪称“精工提炼”。在国际汉学界,该书更是影响颇大,早有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种文字传世,并获汉学界盛赞,有认为《儒林外史》足堪跻身于世界文学杰作之林,可与薄伽丘、塞万提斯、巴尔扎克或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提并论,是对世界文学的卓越贡献。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71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668091
功名路上读吴敬梓,他告诉你:"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科场失意时读吴敬梓,他提醒你:"二十年选场,才取一个真正读书种子";见人趋炎附势时,他点破你:"相交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受困于世俗规矩时,他讽刺你:"礼有经权,事有缓急";看透人情冷暖时,他告诉你:"眼前一笑皆知己,不是区区陌路人";对虚伪道德反感时,他揭露你:"分明一介不与,却道一介不取";更不用说"范进中举""周进撞号板""王冕画荷""杜少卿散财"......无论朝堂市井,都有儒林人物在演绎。几乎每个读书人,都能在字里行间看到自己的影子。吴敬梓笔下的人物挣扎在功名路上,有人迷失,有人清醒,但都在那个时代真实地活着。
2025年07月27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26988
读完《儒林外史》,最让人拍案叫绝的是吴敬梓笔下那群活灵活现的读书人。范进中举后的癫狂,严监生的吝啬,王冕的清高,个个跃然纸上。最妙的是杜少卿,这个挥金如土的"败家子",反倒藏着最纯粹的文人风骨。作者用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剖开了功名利禄下扭曲的灵魂,却又在嘲讽中透着悲悯。这种既辛辣又温情的笔法,正是中国讽刺文学的巅峰。每每读到那些妙趣横生的段落,都忍不住为这位同乡前辈的才情击节赞叹——能把世态炎凉写得如此通透又如此动人,当真不负"小说圣手"之名。
2025年07月26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17395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一部封建士林的浮世绘,一部超越时代的悲喜剧。
2025年07月2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32971
"世人见功名富贵之乐,而不知有贫贱忧戚之苦;见宰相之荣,而不知寒士之困也。"
2025年07月2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26123
金陵烟雨,秦淮灯影,多少功名富贵在青楼酒肆间流转;乌衣巷口,朱雀桥边,几代儒生士子为科举功名白了头。吴敬梓笔下的儒林,是一幅斑驳陆离的浮世绘,那些戴着方巾、捧着八股的身影,在礼教与欲望的夹缝中扭曲变形,却仍执着地追逐着虚幻的功名幻影。 记得初读范进中举那段,纸页间仿佛能听见嘶哑的狂笑穿透三百年的时空。那个被科举制度折磨得疯癫的老童生,何尝不是千千万万读书人的缩影?当报录人喊着"范老爷高中了"时,整个市井突然换了一副嘴脸,昨日还冷眼相待的岳父大人,此刻捧着银子说女婿是文曲星下凡。这般世态炎凉,这般人情翻覆,吴敬梓用带血的幽默划开了封建科举的脓疮。我常想,若是范进没有中举,他会不会像周进那样,在贡院门前哭到呕血?科举这张大网,网住了多少鲜活的生命,又扭曲了多少纯净的灵魂。 严监生临死前伸着的两根手指,成为文学史上最精妙的讽刺注脚。灯盏里多点一茎灯草,竟比生死更重要,这般令人啼笑皆非的细节里,藏着作者对守财奴最深刻的悲悯。吴敬梓的笔锋从不直白说教,他让吝啬鬼自己点亮人性的阴暗,让伪君子自己撕下道德的面具。王惠的"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匡超人的欺世盗名,牛浦郎的冒名顶替……这些人物在书页间行走,带着各自的卑琐与挣扎,却都逃不过作者那支照妖镜般的妙笔。 最动人的还是那些清醒者的身影。杜少卿携妻游山,将银子藏在衣袖里随手施舍;庄绍光辞官归隐,在玄武湖上看云卷云舒。这些人物身上,分明寄托着作者对理想人格的期许。吴敬梓自己就是世家子弟,却散尽家财,在穷困中写就不朽。他笔下的真名士,都有着魏晋风骨,在功名利禄的浊流中,保持着精神的洁净。 《儒林外史》的伟大,在于它既是一部辛辣的讽刺小说,更是一曲深沉的文人悲歌。那些可笑可叹的儒林众生相背后,是一个清醒者对整个士人阶层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当我们看到周进撞号板、范进发疯时,笑的背后总藏着泪。如今科举制度早已湮灭,但书中那些人性的困境与挣扎,依然在当代社会的各个角落反复上演。或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它永远能照见我们内心最真实的倒影。 合上书卷,秦淮河的桨声灯影渐渐远去,但那些戴着方巾的身影仍在记忆深处行走。他们或癫狂,或虚伪,或清高,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史上一幅最生动的精神画卷。三百年过去了,我们依然能在吴敬梓的文字里,找到自己灵魂的某个碎片。
2025年07月2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