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楼
十二楼
李渔

十二楼

李渔  

《十二楼》又名《觉世明言》是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李渔著章回体白话短篇小说集,共十二卷,每卷各有一情节独立的故事,因为每个故事里都有一座楼阁,人物命运和情节的展开也与楼有关,故全书命名为《十二楼》。每卷回数不一,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节曲折,语言也较生动。其中虽有告诫世人之意,也不过是要人们遵守封建礼教而已,其现实意义不强。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7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427444
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人性的种种。每当我在生活中感到迷茫时,都会重新翻开《十二楼》,在那些看似荒诞的故事里找到现实的影子。人生这场戏,每个人都在演绎自己的角色,而李碧华用她犀利的笔触,为我们掀开了世俗的伪装。 那些看似光鲜的都市男女,在十二楼的电梯里进进出出,上演着一幕幕人间悲喜剧。读着读着,我常常会心一笑——这不就是我们身边的故事吗?每个人都在追逐着什么,可真正得到后,却发现不过如此。就像书中那个拼命往上爬的销售总监,到头来才发现自己失去的比得到的更多。 万事皆有因果。书中的每个角色都在为自己的选择买单,这让我明白:当下的每个决定,都在为未来铺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话说得真好。就像那个默默帮助邻居的退休教师,虽然自己过得清贫,却在点滴善举中收获了内心的富足。 保持平常心很重要。在物欲横流的都市里,我们太容易迷失自己。作者借由十二楼这个微缩社会告诉我们:当别人都在追逐名利时,能够守住本心的人才是真正的赢家。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个宁愿放弃升职也要陪伴家人的中层主管,他的选择让我思考什么才是人生真正的财富。 若问我从这本书学到了什么,那就是: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比什么都重要。当我们被欲望裹挟时,不妨想想十二楼里的那些故事——那些为名利所困的灵魂,那些在世俗压力下扭曲的人性。这本书教会我在纷扰中保持定力,在诱惑面前守住底线。 值得反复品读的作品,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在这个人人都想住进更高楼层的时代,《十二楼》提醒我们:重要的不是你住在几楼,而是你的内心是否安宁。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76175
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十二楼》作为李渔的代表作,展现了明清之际白话短篇小说的成熟形态。这部作品通过十二个独立成篇却又相互关联的故事,构建了一个充满市井气息的文学世界。与《西厢记》那种追求爱情自由的浪漫主义不同,《十二楼》更注重展现世俗生活的智慧与趣味,对当时的社会风俗和人情世态进行了生动描摹。这种立足于现实生活的创作取向,使得作品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 在人物塑造方面,李渔展现了他作为戏剧家的独到功力。每个故事中的角色都个性鲜明,无论是精明的商人、迂腐的文人,还是聪慧的女子,都刻画得入木三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李渔笔下的人物往往具有双重性,既有市井小民的世故,又不乏理想化的色彩。比如《合影楼》中的管小姐,既具备传统女性的美德,又展现出超乎寻常的智慧与决断力。这种复杂的人物塑造,使得角色更加立体丰满,也反映了作者对人性深刻的理解。 语言风格上,《十二楼》呈现出典型的李渔式特色。明代评论家曾用"机趣横生"来形容他的文字,确实一语中的。李渔的语言既通俗易懂,又充满机锋,常常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幽默与智慧。与王实甫那种"花间美人"般的华丽辞藻不同,李渔的文字更像一位谈吐风趣的说书人,时而娓娓道来,时而妙语连珠。作品中大量运用双关、谐音等修辞手法,读来令人会心一笑。这种语言风格与作品表现的市井生活相得益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艺术手法方面,李渔充分运用了他在戏剧创作中积累的经验。每个故事都结构精巧,情节安排环环相扣,往往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暗藏玄机。比如《夺锦楼》中,作者巧妙地运用误会法推动情节发展,最终水到渠成地揭示真相。这种叙事技巧既保证了故事的趣味性,又体现了作者对生活逻辑的准确把握。值得一提的是,李渔还善于在故事中融入自己的处世哲学,使作品兼具娱乐性和思想性。 作为现代读者,阅读《十二楼》的感受颇为复杂。一方面,不得不佩服李渔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力和高超的叙事技巧;另一方面,作品中某些观念在今天看来难免显得过时。比如对女性的一些描写,虽然比同时代作品更为开明,但仍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最令我困扰的是作品中不时流露出的功利主义倾向,某些人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行为,在作者笔下竟成了智慧的体现。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常常让我在欣赏其艺术成就的同时,又不得不保持一定的批判距离。 不过,或许正是这种复杂性,使得《十二楼》具有独特的魅力。它不像某些古典作品那样带着道德说教的面具,而是真实地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所思所想。阅读时,我常常会想:如果李渔生活在今天,他会如何讲述我们的故事?这种跨越时空的想象,让阅读过程充满了趣味。虽然与这部作品的"缘分"可能还未到最恰当的时机,但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和体会。也许再过些年,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我对这部作品的领悟会更加深刻。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94997
说来实在无奈,三十岁这年才勉强读完李渔这本《十二楼》。作为明清话本小说的代表作,它被捧得太高,以至于我翻开时甚至带着虔诚——然后就被扑面而来的匠气熏得直皱眉。这十二个故事像十二个雕工精致的檀木盒子,远看华美,打开却只闻到腐朽的霉味。 最令人不适的是那股子油腻的聪明劲儿。李渔太懂怎么讨好市井观众了,每个故事都像糖葫芦似的串着巧合与艳遇,"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式的桥段反复上演。书生总在破庙偶遇佳人,小姐必定在后花园遗落金钗,连老鼠洞都能钻出个救命恩人。这种程式化的编排,看第一个故事尚觉新鲜,看到第十二个简直要冷笑出声。所谓"无巧不成书",在这本书里成了"无算计不成文"。 人物更是单薄得可怜。那些闺阁小姐活像从同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蜡像,开口便是"奴家""妾身",连害羞时绞帕子的角度都分毫不差。倒是李渔笔下的市井之徒颇有几分活气,可惜又总被作者用居高临下的笔调调侃,仿佛在说"看啊,这些愚民多有趣"。这种知识分子的傲慢,比话本里直白的说教更让人膈应。 最荒谬的是那些大团圆结局。恶人突然良心发现,仇家转眼冰释前嫌,连私奔都能博个诰命夫人的封号。这种粉饰太平的写法,倒像是给现实伤口贴金箔——看着耀眼,揭下来反而更疼。我读《卖油郎独占花魁》时,眼前总浮现真正市井女子在青楼台阶上咳血的影子,那些被美化的"佳话",对真实苦难是何等轻佻的亵渎。 说到底,这本书就像茶楼里说书人为多讨几个铜板添的佐料,酸甜苦辣都往狠里下。如今却被供上文学神坛,实在令人困惑。或许正如书中那些靠巧合飞黄腾达的书生,这部作品也在文学史上撞了大运罢。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49759
在人生最得意时重读《十二楼》,愈发确信李渔才是真正的市井哲学家。他用十二个精巧故事,把人情世故都装在玲珑楼阁里,每个转角都藏着妙语,每扇窗棂都透着机锋。我年近三十,自诩看透世情百态,却依然被《合影楼》里那对隔墙相望的璧人逗得失笑,为《夺锦楼》中姐妹争夫的荒唐摇头叹息。李渔这老狐狸,写尽人间痴态却不教人厌世,描摹世态炎凉却让人会心一笑。这就是中国文人的智慧,把大道理藏在市井笑谈里,比那些板着脸说教的圣贤书高明多了。现在市面上那些教人处世的书,比起《十二楼》简直像白开水般寡淡。李渔三百年前写的故事,至今读来仍鲜活得如同发生在隔壁巷子。这样的书就该放在枕边,闲来翻上两页,比喝什么心灵鸡汤都管用。要我说啊,中国人要懂处世之道,与其读什么成功学,不如把《十二楼》翻烂了来得实在。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67295
在书店角落翻到这本《十二楼》,故事看似简单却耐读。别人都夸李渔的幽默风趣,我却更佩服他笔下小人物的智慧。面对困境时他们总能想出办法,不是靠运气而是靠头脑。普通人在复杂世道里活得明白,这才是真实的生活。读完后觉得古人遇到的问题和现在差不多,人性果然没怎么变。
2025年07月05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