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草纲目
知书房
本草纲目
李时珍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5
发表书评
说来也是讽刺,直到三十岁这年,我才真正翻开这部被称为"东方药学宝典"的《本草纲目》。原以为会邂逅一场穿越时空的医药盛宴,没想到翻开书页的那一刻,扑面而来的却是挥之不去的时代局限性。
这部煌煌巨著确实令人震撼——1892种药物,11096则药方,这些数字足以让任何现代药理学家肃然起敬。但细读之下,那些被奉为圭臬的记载却常常让我哑然失笑。蝙蝠粪便可以明目?这分明是把民间传说当成了科学实证。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书中记载的某些"特效药"在现代医学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比如用裹脚布煮水治疟疾,或是将死人枕席烧灰服用治病。
我时常在想,若是李时珍活在当下,目睹现代医学的精准诊疗,会不会为自己当年的某些论断感到羞愧?那些被奉为"圣典"的药方中,有多少是经过严谨验证的?又有多少是道听途说的民间偏方?说起来真是讽刺,我们一边在实验室里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结构,一边却在古籍中寻找治疗新冠肺炎的"秘方"。
最让我困惑的是,时至今日仍有人对这部16世纪的著作顶礼膜拜。仿佛只要贴上"传统"的标签,任何荒谬的说法都能获得免死金牌。就像书中记载的"人部"药物,如今看来简直骇人听闻——胎衣、人血、人骨,这些真的具有药理价值吗?还是说,我们太习惯于将古老等同于神圣?
不可否认,《本草纲目》在药物分类学上的开创性贡献值得肯定。但若因此就全盘接受其中的所有内容,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迷信?现代人读这样的典籍,或许更应该带着审慎的眼光,而非盲目崇拜。毕竟,科学精神的本质就是敢于质疑,哪怕对象是流传了四百年的"经典"。
说到底,我并非全盘否定这部巨著的价值。只是觉得,与其把它捧上神坛,不如把它放回历史的长河中——让它作为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被理解,而非作为永恒不变的真理被膜拜。毕竟,真正的科学永远在向前走,而不是向后退。
有人从《本草纲目》中看到"上自坟典,下至传奇"的广博考据,有人读出了"医者仁心"的济世情怀。而我翻开这部药典时,总觉得李时珍就坐在对面,一边摆弄着草药,一边絮絮叨叨地讲述每味药材的脾性。他提醒我柴胡像个倔老头,薄荷是个活泼少女,人参是位德高望重的长者。这座用五十二卷搭建的百草园里,不仅藏着治病救人的智慧,更流淌着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在这个医药发达的年代,我们依然需要用心感受这份穿越四百年的温暖。
"欲为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俱明,然后可以语人之疾病。"
这是必读的古代医书。
"药有君臣佐使,病有标本缓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