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夏书事
知书房
西夏书事
吴广成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4
发表书评
翻开《西夏书事》的那一刻,我就被卷入了那个铁马冰河的西北王朝。这部由清代学者吴广成编纂的西夏编年史,像一扇尘封已久的雕花木窗,推开后扑面而来的是党项人粗粝的风沙与烈酒的气息。在历史长河中,西夏这个曾与宋辽金鼎立的王朝,留给后世的记载却支离破碎,而这部著作恰如一块补天的五彩石,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消失王朝的峥嵘面目。
从历史价值来看,《西夏书事》是第一部系统整理西夏历史的汉文著作。吴广成以惊人的毅力,从散佚的宋辽金元文献中钩沉索隐,将那些零星的记载串联成一部完整的编年史。每当我读到书中对西夏典章制度的考据,都能感受到作者字里行间的那种近乎执拗的求真精神。特别是在记述西夏与宋朝的和战往来时,那种超越民族立场的客观笔触尤为难得。比如记载元昊称帝时,既写明了宋朝的震怒,也如实记录了西夏立国的法理依据,这种平衡的史观在当时的汉文史料中实属凤毛麟角。
人物刻画方面,吴广成笔下的西夏君臣都带着西北特有的豪迈与狡黠。元昊的形象尤为立体,他既是创立文字、改革官制的雄主,又是善用反间计的谋略家。读到他对宋朝使臣说的"夏国王自娱,何预宋事"时,那种桀骜不驯的神态简直呼之欲出。而没藏讹庞这样的权臣,书中既写了他专权误国的劣迹,也不避讳其政治手腕的高明。这种不脸谱化的写法,让这些千年前的人物依然能引起现代读者的共鸣。
语言风格上,《西夏书事》融合了史家的严谨与西北的粗犷。吴广成善用短句,如"大风拔木,军民多死"八个字就勾勒出灾难场景;写战争则常用"铁骑冲突""矢如雨下"这样富有画面感的词汇。最打动我的是那些不经意流露的细节,比如记载西夏人"以骆驼负帐而徙",短短七个字就道出了游牧民族的生存智慧。这种文字既不施粉黛,也不刻意粗粝,恰如西北的胡杨树,在简朴中自有一种坚韧的美。
不过阅读过程并非全然愉悦。那些频繁出现的"寇边""入贡"等字眼,常常让我陷入沉思。今天的我们早已习惯用"民族交流""边境贸易"这样的中性词汇,而古人笔下的战争与和平,总带着天朝上国的视角。特别是读到西夏与宋朝的榷场贸易时,我常忍不住想:若能从西夏人的角度来记述,该是怎样不同的景象?这种古今观念的碰撞,反而让阅读有了更深的层次。
合上书本时,窗外的夕阳正把书桌染成党项人喜爱的赭红色。我突然明白,历史阅读从来不是简单的知识获取,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吴广成用他的方式复活了西夏,而我们每个读者都在用当下的眼光重新诠释这段历史。或许再过十年重读,又会有新的感悟——这正是经典著作的魅力所在。那些已经消失的西夏文字、湮灭的城池、风化的碑刻,都在书页间获得了另一种生命。
一卷兴亡,半生泪。
史笔老实,但西夏事太难写。
西夏历史真厉害。
《西夏书事》以"夏虽小国,亦能自立于虎狼之侧"的壮语,在残垣断壁间勾勒出了一个被历史长河冲淡的王朝剪影,其笔墨纵贯三百年兴衰荣辱,将党项族的铁血与智慧、挣扎与蜕变熔铸为一部令汉文史册黯然失色的秘史,作者以考古者的细致与说书人的机锋,在官方文牒与民间传说交织的迷宫中辟出一条小径,让读者得以窥见那些被《宋史》《辽史》刻意模糊的西夏面孔——当书页间飘出贺兰山巅的雪沫与河西走廊的驼铃时,我们突然惊觉:原来凋亡的文明从未真正沉默,它们只是以另一种方式活在纸上疆域里。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