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嘉桔录
知书房
永嘉桔录
韩彦直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92
发表书评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这部《永嘉桔录》以细腻笔触描绘了永嘉柑橘的独特风韵,将一方水土的灵秀与千年栽培智慧凝聚于纸上,堪称中国农业典籍中的璀璨明珠。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一部记录永嘉风物、探究物种本真的古代农学杰作。
自己研究农学典籍已有三年光景,从《齐民要术》到《农政全书》,再到各种地方性农书,最近开始专注宋代农学专著。这一路走来,文字越来越艰深,对专业术语的耐受度却越来越高。即便再晦涩的农书,只要被历代农学家推崇,我都会咬着牙啃完,在枯燥中发掘智慧。但这部薄薄百余页的《永嘉桔录》,却让我反复研读了整整两个月。因为是影印的善本,借阅期限紧迫,更逼着我在灯下与这些古老的文字较劲。想起钱穆先生说过,读古籍就要直面原文,就像把旱鸭子直接扔进深水区,扑腾几下,没淹死,自然就学会了游泳。我深以为然,几乎是从零开始的宋代农学知识储备,让我着实呛了几口水。然而,几番挣扎过后,竟也尝到了些许醍醐灌顶的滋味。
先说说这部奇书的来历。南宋淳熙五年,韩彦直在温州知州任上,眼见永嘉柑橘名扬天下却无系统记载,便亲自动笔写下这部中国最早的柑橘专著。要知道,宋代农书多如牛毛,但专论一物的专著实属凤毛麟角。这位韩大人可不简单,是抗金名将韩世忠之子,却不好刀剑好笔墨,写出了这部流芳百世的农学经典。全书不过三卷,却将柑橘的种植、品评、防病说得明明白白。比起后世动辄数十卷的农书,这薄薄一册反倒更见真章。都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我看这《永嘉桔录》虽短,却堪称半部书养活一方人。
再说对这本书的整体印象。这哪里是农书,分明是一部柑橘百科全书。中国农学重实践轻理论的特点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没有空谈的农学理论,全是实实在在的种植经验。对柑橘物候的观察之精准,防治病虫害的方法之实用,令人叹服。特别是对柑橘嫁接技术的记载,简直可以当作现代园艺学的先声。最让人称奇的是书中对柑橘品种的分类,按果实形状、色泽、味道、成熟期等划分出27个品种,这种系统分类思想在当时的世界上都是超前的。书中还特别强调"地气"对柑橘品质的影响,这种对风土条件的重视,在今天看来依然充满智慧。
书中的写作风格也很有特点。韩彦直虽是官宦出身,文字却毫无官腔,反而透着老农般的朴实。每说一个种植要点,必附以实际案例;每谈一个品种特性,必注明产地环境。这种实证精神,在空谈义理成风的宋代尤为难得。全书结构看似松散,实则暗藏章法:先总论柑橘价值,再分述栽培技术,最后详列品种特性。这种由总到分、由理论到实践的叙述方式,即便放在现代科技写作中也堪称典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的语言,没有骈四俪六的矫饰,全是干净利落的实用文风,读来如在田间听老农拉家常。
说到书中的农学思想,更见韩彦直的过人之处。他虽为地方大员,却深谙"治大国若种小桔"的道理。书中处处体现着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种植理念,反对违背物性的强行干预。这种思想既吸收了道家"道法自然"的智慧,又融合了儒家"仁民爱物"的情怀。更难得的是,书中对柑橘商品化的论述,已经隐约可见市场经济意识的萌芽。韩彦直详细记载了柑橘的保鲜、运输、销售等方法,这种重视农产品流通的思想,在重农抑商的古代中国实属罕见。不过书中也有些许局限,比如对某些病虫害的解释还停留在"阴阳失调"的传统认知上,但这丝毫不影响全书的价值。
最后说说文字本身。宋代农书的语言既不同于唐代的华丽,也不同于明清的繁琐,自有一种简洁明快的美。《永嘉桔录》的文字尤其如此,三言两语就能说清一个种植要点,没有半个多余的字。这种干净利落的文风,与现代科技写作提倡的"准确、简明"不谋而合。书中对柑橘的描写更是生动传神,读着"皮薄而光润,色橙黄如金,瓤瓣分明如月",仿佛能看见八百年前枝头摇曳的永嘉蜜桔。
对这部农学经典,我斗胆妄议一番。农书不同于经史子集,它的价值不在辞藻而在实用。《永嘉桔录》历经八百年风雨仍被奉为柑橘种植的圭臬,正说明真知灼见永远不会过时。当代农学家若想写出传世之作,不妨学学韩彦直:不求鸿篇巨制,但求字字珠玑;不尚玄虚理论,但重实用技艺。毕竟,检验农书价值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它能不能让树上的果子更甜。
文风典雅,真知灼见!
这《永嘉桔录》,读来令人踌躇。前人谓之奇书,我却如坠云雾。说桔非桔,论道非道,横竖都难解其意。晴时翻阅不得要领,雨时捧读更添迷惘。鸿儒读罢或可会心一笑,我这般凡夫却只觉字字如谜。兴盛时读它如嚼蜡,困顿时看它似呓语。种桔不如吃桔,吃桔不如画桔。画桔何用?罢,罢,罢!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