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
司马光

资治通鉴

司马光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作者司马光和他的重要助手刘恕、刘攽、范祖禹等人根据大量史料,花19年时间,才把从战国到五代这段错综复杂之历史写成年经事纬之巨著。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87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568865
这种书根本不好看。全是帝王将相的故事,和老百姓没关系。内容又长又难懂,读起来特别累。作者总是站在统治者那边说话,根本不讲真话。很多地方篡改历史,美化那些坏人。读这种书浪费时间,不如看些真实的东西。书中道理都是虚伪的,根本帮不上忙。学这种东西没有用,不如多了解现实社会。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02698
有人从《资治通鉴》中解读出帝王将相的权谋智慧,有人却看到了民生疾苦的历史镜鉴。当我翻动这部编年巨著时,仿佛听见司马光在烛光下严谨落笔的沙沙声,他用三百年光阴编纂的不仅是史实,更是一把衡量治乱兴衰的标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部经受千年检验的史书依然闪耀着理性的光芒。读它不只为知兴替,更要在古今对话中培养洞悉世事的智慧——这正是历史给予我们这个时代最珍贵的礼物。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35467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63166
推荐⭐⭐⭐⭐⭐ 十年前初读《资治通鉴》,只觉得是一部枯燥的编年史;去年重游洛阳,站在司马光独乐园遗址前,突然理解了这部书为何能成为帝王教科书——它根本不是什么客观史书,而是一锅精心熬制的"帝王心术浓汤"。 都说"读史使人明智",可司马温公的笔法实在让人脊背发凉。这部耗费十九年光阴的巨著,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到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横跨十六朝1362年历史,表面看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实则处处暗藏宋代士大夫的政治算计。站在洛阳老城的夕阳里,我突然想起书中那些被刻意裁剪的历史细节——这不就是最早的"历史虚无主义"实践吗? 开篇三家分晋的记载就透着诡异。司马光将韩赵魏列为乱臣贼子,却对周天子"自坏纲纪"的册封行为轻描淡写。这种双重标准在后文比比皆是:对汉武帝盐铁专卖大加挞伐,却对宋神宗的青苗法只字不提;把王莽改制骂得体无完肤,却对王安石变法极尽嘲讽之能事。温公笔下的历史仿佛一面哈哈镜,所有改革者都被扭曲成祸国殃民的丑角。看着独乐园残存的石阶,突然明白这哪里是"资治",分明是借古讽今的政治宣言。 最令人不适的是书中无处不在的"道德绑架"。司马光将"礼"捧上神坛,却对制度性腐败视若无睹。记唐玄宗"开元盛世"时大谈"明君贤相",对均田制崩溃、府兵制瓦解的社会危机避而不谈;写安史之乱又突然化身道德判官,把杨贵妃写成红颜祸水。这种选择性的道德批判,在记载武则天时达到巅峰——用"牝鸡司晨"的恶毒比喻,却对武周时期的科举改革、边疆稳固只字不提。此刻站在洛水边,恍惚看见温公正用朱笔删改史册,把不符合儒家教条的历史统统扔进火盆。 但真正细思极恐的是《资治通鉴》的叙事陷阱。司马光深谙"春秋笔法"的精髓,用"初""顷之""俄而"等时间副词制造因果幻觉。读玄武门之变时,你会不知不觉接受"李世民被迫反击"的叙事;看陈桥兵变处,又会被引导着相信"黄袍加身"纯属偶然。这种高超的话术操控,让后世多少帝王将相把这本"帝王教科书"奉为圭臬?当我翻到记载后周世宗柴荣早逝的段落,突然毛骨悚然——这位励精图治的明君,在书中竟被暗示"违逆天命"。 重读至五代十国部分,更觉温公史观的狭隘。他把藩镇割据归咎于"礼崩乐坏",却回避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结构性矛盾;痛斥宦官专权,又绝口不提科举制造成的官僚集团膨胀。这种将复杂历史简化为道德剧的写法,像极了现代某些"历史发明家"的做派。特别讽刺的是,当司马光记载唐太宗"以史为鉴"时,恐怕没想到自己的著作会成为后世帝王玩弄权术的教科书。 最耐人寻味的是全书结尾。在记载完周世宗收复燕云十六州的雄心后,突然戛然而止。这个精心设计的留白,与其说是史料缺失,不如说是温公对北宋收复幽燕的悲观预言。如今站在应天门遗址上回望,忽然明白《资治通鉴》最可怕的不是它记载了什么,而是它刻意遗漏了什么——那些不符合"祖宗之法"的历史可能性,那些被儒家伦理过滤掉的制度创新,都在"资治"的名义下被永远埋葬了。 合上书卷时,夕阳正照着洛阳城的仿古建筑。忽然想起书中那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此刻听来何其讽刺。这部被捧为"史学双璧"的巨著,本质上不过是戴着史官面具的政治说教。当我们在二十一世纪还将其奉为经典时,是否也该反思:我们到底是在读历史,还是在接受一场跨越千年的思想驯化?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03981
北宋的朝堂灯火下,司马光提笔编年时,可能没有料到这部294卷的巨著会成为千年的政治教科书。这部耗时十九年完成的编年史,记录了16个朝代1362年的治乱兴衰,用300万字的墨迹搭建起中国历史的完整框架。书中的治国智慧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具体到每个决策的得失分析:汉武帝推恩令瓦解诸侯的计谋至今仍是权力制衡的范本,唐太宗以人为镜的纳谏精神照见了领导力的核心。当现代管理者研究书中危机处理案例,当外交官从澶渊之盟中寻找谈判智慧,就能明白历史的经验不是故纸堆里的灰尘。书中那些被误认为陈旧的故事,其实是经过验证的治理方案,它们证明人类面对的权力困境从未改变。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