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疗本草
知书房
食疗本草
孟诜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5
发表书评
翻完《食疗本草》,心里却浮起几分疑惑。这书被捧得太高,细读之下倒觉得盛名难副。所谓"药食同源"的道理固然不错,可孟诜把日常饮食说得玄之又玄,动不动就扯上阴阳五行,未免有些穿凿附会。历代医书里论食疗的不少,此书编排却显得零散,像随手记下的札记,远不如后世《饮膳正要》那样系统。
最叫人纳闷的是那些疗效断言。说胡桃能"通经脉,润血脉",食茱萸可"治心腹冷痛",读来总觉得似是而非。古人观察自然确有智慧,但缺乏实证的弊端在这里暴露无遗。有些条目明显带着时代局限,比如推崇炼丹服石,现在看简直荒谬。不过抄录民间验方这部分倒有价值,至少保存了唐代的饮食养生观念。
拿它和《本草纲目》比就更显出差距了。李时珍尚知存疑辨伪,孟诜却只管记录,不问真假。若说史料价值,不如去看《千金食治》;论实用功效,现代营养学早超越这些朦胧认知。作为文化标本尚可,真要奉为养生圭臬,恐怕要闹笑话。
"食医同源,药膳一体"——《食疗本草》这部唐代孟诜留下的养生宝典,将千年前的饮食智慧凝练成册。翻开泛黄的纸页,仿佛看见一位白须老者正在灶台前悉心调配食材,将五味调和之道娓娓道来。这部著作不仅是中医食疗学的奠基之作,更是一部充满生活哲理的养生圣经,至今仍在我们的餐桌上焕发着历久弥新的光彩。
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言:"安身之本,必资于食。"这与《食疗本草》的核心思想不谋而合。书中将日常食材赋予药用价值,使养生之道融入一日三餐。记得第一次读到"粳米能养胃气,长肌肉"时,不禁感叹古人早已参透"医食同源"的奥秘。如今我们追逐各种保健品,却常常忽略最朴实的五谷杂粮才是养生的根本。
《黄帝内经》有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孟诜将这一理念具体化,详细记载了每样食材的性味归经。比如书中提到"生姜温中散寒",在感冒初起时,母亲总会煮一碗姜糖水,这传承千年的民间智慧,正是源自《食疗本草》的启迪。现代研究证实生姜确实含有姜辣素等活性成分,可见古人的观察何其精准。
"春食甘,夏食苦,秋食辛,冬食咸"——书中强调的四季饮食调养原则,体现了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去年尝试按照这个原则调整饮食,春季多吃红枣、山药等甘味食物,夏季适量食用苦瓜、莲子,确实感觉身体更加顺应自然节律。这种将养生融入生活的智慧,远比突击式进补更有深意。
孟诜特别重视食材的配伍禁忌,如"蜜不可与生葱同食"等警示,今日看来仍具科学价值。当代营养学证实某些食物同食会产生不良反应,而古人仅凭细致观察就得出了相似结论。这提醒我们,在追求现代科技的同时,不应轻视传统经验的价值。每次在厨房搭配食材时,总会不自觉地想起书中那些质朴却充满智慧的告诫。
书中记载的许多食疗方,如"赤小豆利水消肿",至今仍是中医常用处方。我曾亲眼见证一位水肿患者坚持饮用赤小豆粥,配合医生治疗,效果显著。这种温和的调理方式,展现了中医"治未病"的预防思想。《食疗本草》教会我们,养生不是生病后的补救,而是融入日常的生活方式。
最令人叹服的是,孟诜将复杂的医理转化为普通人可操作的饮食指南。比如"醋消食"的记载,简单三个字就道出了助消化的秘诀。现代人常被各种养生信息淹没,反而忘记了最简单的道理:好好吃饭就是最好的养生。每当饮食不规律时,总会想起书中"饮食有节"的教诲,这朴实的四个字,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
《食疗本草》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让养生走下神坛,进入寻常百姓家。书中没有高深的理论,只有实实在在的生活经验。就像一位智慧长者,将毕生所学化为一道道家常食谱。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重读这部著作,恍然发现我们苦苦追寻的健康秘诀,其实就藏在祖先留下的饮食智慧里。展卷细读,字里行间飘散的不仅是药香,更是一种从容的生活态度。
养生偏方,害人不浅。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气补不如神补。"(作者:现今人主)
孟诜在唐代的厨房里记录食物药性时,大概没想到这些家常经验会成为中医食疗的根基。这部成书于7世纪的饮食指南,用260种日常食材搭建起药食同源的实用体系——平性食物维持机体平衡,温凉食材对应四季调养。书中那些看似普通的食疗方至今仍在餐桌上延续:粳米粥养胃气的原理与现代营养学不谋而合,冬瓜利水的功效得到现代药理验证。当都市白领用书中的黑豆配方缓解办公室综合征,当日本药膳研究会复原唐代食疗糕点,才懂得真正的养生智慧不在保健品柜台,而是藏在每天的饭菜里。那些被当作菜谱记录的条文,实际是古人用舌头试出来的营养学,告诉你最简单的道理:治病不一定要吃苦药,有时候菜市场就能找到解决方案。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