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园诗话
知书房
随园诗话
袁枚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4
发表书评
袁枚论诗,见解独到。
读《随园诗话》时总想起小时候背过的古诗。那时候不懂诗好在哪,现在慢慢明白袁枚说的"诗写性情"。写诗不是拼学问,而是把心里真实的想法写出来。这本书里很多话都说到我心里去了。
袁枚说作诗要"有我",不能光模仿古人。我写东西时也总想学别人,结果写出来的都不像自己。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好诗都是从自己生活里长出来的。他举的那些例子,比如朋友间的玩笑、路上的见闻,都能写成诗。这让我想到其实我们每天经历的小事,只要用心体会,都能成为创作的素材。
书里讲了很多写诗的技巧。比如用字要准确,不能乱用典故。我平时写东西总爱用些华丽的词,以为这样显得有学问。看了这本书才明白,把平常话说清楚才是真本事。袁枚自己的诗就很简单,但让人读了忘不掉。
有些地方我不太同意。比如他太强调"性灵",我觉得写诗还是需要下功夫的。不过他说要多读好诗,这点我很赞同。我发现自己读的诗太少,以后要多读些。
这本书最好的地方是让人不怕写诗。袁枚说初学写诗就像小孩子学走路,总会摔跤。我每次写东西都怕写不好,现在觉得写不好很正常,多写就会进步。
读这本书时我常停下来想自己写过的东西。有些句子当时觉得不错,现在看就发现毛病。袁枚说改诗比写诗更重要,我以后写完要多改几遍。
书里有些话特别打动我。比如他说"诗难其真也,有性情而后真"。我有时为了显得深刻,写些自己都不太懂的话。现在懂了,写诗先要对自己诚实。
这本书我打算常翻看。每次看都有新收获。写诗是这样,做人也是这样。把心里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虽然不容易,但值得努力。
袁枚的《随园诗话》里经常提到"性灵"这个词。他说"诗者,人之性情也",这是理解他诗歌理论的关键。袁枚反对当时流行的拟古风气,主张写诗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这种观点在当时很新鲜,也很有勇气。
书中有很多具体例子说明这个观点。比如他评价一位诗人的作品时说"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意思是要能让人感受到作者的真实性格。他还说"诗难其真也,有性情而后真",直接点明了真实情感的重要性。
袁枚自己的经历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三十多岁就辞官归隐,专心写作。这种选择需要很大决心。他在随园过着自由的生活,坚持自己的文学主张。这种坚持自我的态度很值得学习。
书里还记录了很多诗人的故事。有的诗人因为坚持自己的风格而受到批评,但最终还是获得了认可。这些例子告诉我们,坚持自己的道路虽然不容易,但是值得。
近来读《随园诗话》,愈发觉得作诗这件事真是玄妙。袁枚说"诗写性情,惟吾所适",可我写了又删,删了又写,总在真性情与工整格律间摇摆不定。他谈性灵,讲天籁,我却连自己的声音都找不准——究竟该学李白的豪放,还是效仿王维的空灵?那些信手拈来的好句,到我笔下就成了刻意雕琢的匠气之作。
最困惑的是他说的"诗贵自然",可这自然二字竟比格律更难把握。我对着窗前明月枯坐半宿,憋出的诗句还不如三岁孩童的童谣来得灵动。有时怀疑自己是不是太笨,可转念想,袁枚不也说过"诗如化工,即景成趣"?或许该放下执念,等那灵光乍现的瞬间。只是这等待,竟比写诗本身更教人焦灼。
这书翻来覆去读了三遍,每次都有新得,每次又添新惑。就像园中曲径,看似通透,走着走着又入新境。写诗如参禅,怕是要穷尽一生才能略懂皮毛了。
古之诗人作诗,意在言志,发乎情止乎礼义,如《诗经》三百篇,温柔敦厚而不失风骨。今人读诗,却只道袁枚《随园诗话》为作诗圭臬,殊不知其中多炫才扬己之语,实乃文人相轻之陋习。翻开此书,满纸皆是"余""予"之言,自诩风流,标榜性灵,俨然以诗坛盟主自居。其论诗专主性情,看似高明,实则不过是为其轻佻诗风张目。
袁子才自谓"性灵说"开一代诗风,然细究其言,无非是教人作诗不必读书,不必遵古,只需信笔挥洒。此等言论,贻害后学不浅。试看今日诗坛,多少人以"性灵"为借口,不学无术,信口雌黄,皆拜随园此说所赐。其论诗又专好标新立异,贬李杜而扬温李,实为哗众取宠之举。更可笑者,书中屡载与达官显贵往来之事,字里行间透着沾沾自喜,哪还有半分诗人清高本色?
《随园诗话》中确有精妙之论,如论诗贵自然,忌摹拟等说,未尝无见地。然全书主旨,终是教人作诗不必下苦功,只需恃才使气。此风一开,后生小子争相效仿,遂使诗道日衰。今人读此书,当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切不可全盘接受。若一味迷信随园之说,终将沦为袁枚笔下所讥之"三家村"诗人。
诗话之作,本为启迪后学,非为标榜自我。观《沧浪诗话》《瓯北诗话》,皆以诗道为重,不似随园之自恋。袁枚此书,虽风行一时,终难逃文人相轻之讥。而今人犹捧为至宝,岂非识见之陋耶?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