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词源
词源

词源

张炎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词源》这是一部有影响的词论专著,著者张炎(1248~132?)。此书分为制曲、句法、字面、虚、清空、意趣、用事、咏物、节序、赋情、令曲、杂论等十三部分。上卷是音乐论,其论词律尤为详赡;下卷为创作论,所论多为词的形式。
更多
书评  · 80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357248
张炎在《词源》里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这句话让我琢磨了许久。原来古人写词讲究的就是这种空灵超脱的意境,难怪宋词读起来总是那么回味无穷。 我特别认同张炎提出的"雅正"之说。词不是随便写的,要有章法,要有格调。就像他说的"词以意为主",不是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要有真情实感。最近在整理历代词人的作品,发现越是简练的词句,越是能打动人心。 《词源》里讲词的创作,从音律到章法,从用字到造境,无一不精。最让我着迷的是"清空"之说,它教会我写词要像水墨画一样留白。张炎举姜夔的词为例,说"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这种境界真是令人神往。 虽然现代人写词不必完全遵循古法,但其中的精髓值得传承。我开始收集历代词话,从李清照的《词论》到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越读越觉得张炎的见解独到。尤其喜欢他对周邦彦词的评价,说"浑厚和雅,善于融化诗句",寥寥数语就点出了精髓。 周末午后,重读《词源》中关于"咏物"的篇章。张炎说"咏物最难,体认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这让我想起自己写梅花的习作,确实很难把握那个度。 宋人的词学智慧,就像一壶陈年普洱,越品越有味道。张炎把作词的诀窍都写在这本《词源》里了,从选调到命意,从用字到收尾,处处都是学问。难怪后世词人都要反复研读,这简直是一本写词的"武功秘籍"啊。 最近尝试用张炎的方法填了几首小令,虽然还很稚嫩,但已经能感受到那种"清空"之美。词的世界真是博大精深,每一首好词都像精心沏泡的茶,需要慢慢品味。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18194
在中国词学理论的长河中,张炎的《词源》犹如一座迷雾笼罩的灯塔,既指引方向又令人困惑。这部与《乐府指迷》齐名的宋代词论双璧,究竟该被视为词学圭臬还是文人偏执的产物?每次翻阅这部以"清空雅正"为核心理念的著作,总让人在醍醐灌顶与怅然若失间反复徘徊。 张炎对"清空"的执着追求近乎苛刻。他强调词作要"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这种审美标准固然造就了姜夔式的空灵意境,却也将词的创作推向令人窒息的窄门。当读到"词要清空,不要质实"的训诫时,我不禁困惑:难道所有直抒胸臆的词作都该被摒弃?苏轼"大江东去"的豪迈,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的悲壮,在张炎的标准下都成了不合规范的异类。这种削足适履的审美,是否反而限制了词体的发展? 更令人费解的是他对音律的机械追求。《词源》下卷详述五音十二律,将词的音乐性推向极致,却让人怀疑:当词人必须时刻考虑"宫调与情意相协"时,还有多少真情实感能够自然流露?张炎自己晚年词作中"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的妙句,到底是严格遵循音律的产物,还是暂时抛开理论束缚的灵光闪现? 这部完成于宋元易代之际的理论著作,字里行间都渗透着末世文人的文化焦虑。张炎反复强调"雅正",是否在试图通过规范词体来维系摇摇欲坠的文化正统?当他在《词源》中批评辛派词人"叫嚣使气"时,我们似乎能看见一个传统文人对时代巨变的无力抗拒。这种通过艺术规范来维持文化尊严的努力,既令人敬佩,又难免感到悲哀。 掩卷沉思,张炎构建的这个精致而严苛的词学体系,就像宋代官窑烧制的青瓷,完美得近乎脆弱。当后世词人试图完全遵循《词源》的法则创作时,往往陷入"刻意求工反失真"的困境。也许正如况周颐所说:"重拙大"与"清空雅正"本无高下,只是不同时代文人心境的投射。这部让无数词学爱好者又爱又恨的经典,最终留给我们的,或许不是标准答案,而是关于艺术规范与创作自由永恒的思考。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63744
近来重读张炎的《词源》,越发觉得这部词学经典的可贵。年轻时读它,只觉得是些填词技巧;如今年岁渐长,才明白其中蕴含的不仅是作词之法,更是为文为人的道理。张炎把毕生心得都写在这本书里,字里行间透着对词艺的执着,这种精神本身就令人动容。 读《词源》时,我常想:在这个短视频泛滥的时代,我们还需要这样讲究格律、推敲字句的古老艺术吗?张炎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这话乍听简单,细想却大有深意。就像前两天听一位老先生唱昆曲,明明唱的是几百年前的词,却让人觉得字字入心。这才懂得,真正的好词,是能穿越时空的。 特别佩服张炎对音律的考究。他说"词之作必须合律",连一个字平仄不对都要反复修改。这种近乎苛刻的追求,现在的创作者怕是很难理解了。记得有次试着按《词源》里的方法填词,光是琢磨一个字的声调就花了半小时,这才体会到古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苦衷。但正是这种苦功夫,才让宋词成为了永恒的经典。 张炎论词讲究"意趣",认为好词要有言外之意。这让我想起小时候背李清照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当时只觉得句子美,长大后经历些世事,才懂得那字里行间的孤寂。现在很多流行歌歌词直白浅露,听一遍就腻了,而宋词却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品味,大概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吧。 最触动我的是《词源》里对前辈词人的评点。张炎谈姜夔、吴文英,既指出他们的长处,也不讳言其短,这种坦诚的批评态度尤为难得。现在文坛上要么一味吹捧,要么恶意贬损,少了这种就事论事的专业精神。张炎对词艺的敬畏之心,实在值得当代创作者学习。 读完全书,掩卷沉思:在这个追求速成的时代,我们是不是丢失了些什么?张炎穷尽一生研究词艺,留下这部心血之作,不正是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匠心的打磨。这些道理,何止适用于填词?做人做事,不也是同样的道理吗?我想,这就是《词源》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词源》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