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诗话
随园诗话
袁枚

随园诗话

袁枚  

《随园诗话》是清代袁枚的诗歌美学和诗歌理论著作。是一部有为之作,有其很强的针对性。本书所论及的,从诗人的先天资质,到后天的品德修养、读书学习及社会实践;从写景、言情,到咏物、咏史;从立意构思,到谋篇炼句;从辞采、韵律,到比兴、寄托、自然、空灵、曲折等各种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以及诗的修改、诗的鉴赏、诗的编选,乃至诗话的撰写,凡是与诗相关的方方面面,可谓无所不包了。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6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741763
有人从《随园诗话》中看到的是清新自然的性灵诗论。有人关注的是袁枚对诗歌创作的独到见解。我读这本书时,感受到的是一位通晓诗艺的学者在耐心讲解诗歌创作的要领。他谈论诗歌不故作高深,而是用浅显的道理说明写诗的方法。这本书记录了许多清代诗人的创作经验,也保存了袁枚自己的诗歌理论。这些内容对现代人学习传统诗歌仍有实际帮助。书中介绍的写诗技巧和评论标准,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13677
偶然在旧书摊翻到泛黄的《随园诗话》,想起大学时老师曾说这是"性灵派"的镇山之宝。袁枚这个人很有意思,他写诗话不像传统文人板着脸说教,倒像是摇着折扇的富贵闲人,在随园里边品茶边跟你聊诗——这种松弛感在乾隆年间的文坛着实是个异类。 最初读到他论"诗贵性情"时,我正被学院派的格律压得喘不过气。那些年写诗总要惦记着"平仄对仗",就像带着镣铐跳舞。袁枚却说"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这话像把钥匙,突然打开了某种禁锢。但转念又想,他说的"性灵"到底不是酒后撒疯,那些看似随意的诗句里,藏着比格律更严苛的尺度——要真,要新,还要有"弦外之响"。 最触动我的,是他记录某老僧"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轶事。这和尚半夜不睡觉,专等着听寒山寺的钟声,就为改掉"到"字前的"欲"字。我们总说古人写诗讲究"推敲",可读到这种细节才明白,所谓妙手偶得的好句,背后是拿命在较劲。如今社交媒体上满天飞的"即兴创作",比起这种虔诚,倒像是往宣纸上泼墨的行为艺术。 不过袁枚的矛盾也很有趣。他一面骂考据派是"蠹鱼",自己却在诗话里大谈典故出处;提倡女子作诗,却把女弟子们的诗作当随园雅集的点缀。这种文人的分裂感,倒比圣贤书里的完人更真实。就像他写"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既在鼓励普通人提笔,又忍不住流露士大夫的审美优越——这种微妙的傲慢,反而让他的诗论有了人间烟火气。 重读《随园诗话》,忽然懂了为什么胡适说它是"十八世纪的诗界革命"。袁枚把诗歌从神坛拽回书斋,又让人捧着诗稿走进市井。现在看那些网红诗人动不动说要"颠覆传统",其实两百年前就有人玩得更透彻。只是当年的随园主人懂得,真正的革新,从来不是砸碎旧花瓶,而是往瓶里插支带露的新梅。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46378
袁枚的《随园诗话》在当下诗论体系未必完全适用的环境中,仍有其独特的参考价值。在缺乏系统诗学教育的情况下,想要理解古典诗歌的门道,需要依靠天分过人的鉴赏家与大量勤学苦练的实践者共同探索。这部诗话的意义在于给出了一种直观的品诗方法,虽然不够严谨,但至少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我觉得最有趣的是书中记录的文人轶事。袁枚评论诗歌时常常前脚夸某首诗妙绝,后脚就指出其中败笔;他自称不喜阿谀,但写到得意门生时又忍不住大加赞美;遇到不认同的观点,他不直接反驳,而是用"姑存一说"轻轻带过。这些细节让我们看到这位诗坛盟主既有固执的一面,也有圆滑的时候。 书中记录的诗人趣事也很有看头。有人为求佳句差点坠马,有人因一字未安辗转难眠,还有人为争诗名互相讥讽。透过这些故事,那些早已作古的诗人突然变得鲜活起来。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11483
有人从《随园诗话》里看到诗词格律的精妙。有人读到文人雅士的风流韵事。我却觉得袁枚就像坐在我对面说话,他告诉我写诗不必死守规矩,重要的是写出真性情。这位两百年前的老人家,早就看透了创作的道理。我们总以为古人守旧,其实他们比谁都懂创新的重要。翻开这本书,你会明白为什么中国文化能传这么久。真正的智慧永远不会过时,它会一代代传下去,在今天依然有用。这本诗话就是最好的证明。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58839
袁枚的《随园诗话》讲了很多诗人和诗作的事。他点评很直接,不拐弯抹角,让人觉得痛快。但有时候他太自负,总觉得自己比别人高明,这点让人不舒服。书里记录了很多当时文人的轶事,读起来有趣,但也掺杂了不少个人喜好,未必客观。他提倡性灵说,主张写诗要真性情,这点很好,可他自己有时又过于追求新奇,反而显得刻意。总的来说,这本书有价值,但也要带着脑子读,不能全信。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