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算学启蒙总括
知书房
算学启蒙总括
朱世杰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0
发表书评
朱世杰著书精炼而义深,《算学启蒙总括》虽为入门,却自成系统,既教算法,亦传思维;其文简略而例详,直指核心,阐明原理,而少冗言,故学易通,当配合《九章算术》以对照演算、理解源流,又需参考李冶、秦九韶、杨辉诸家解法。若不愿深究算理,亦可专注实用技巧。《总括》"开方求廉率"一节,"廉"为"边"之意,依贾宪释为"隅法",依刘益解作"减算",历代注家多沿此说,至近代教材偶有误作"廉法"者。
数学启蒙一生用。
有段日子没碰这种能让人静下心来思考的算学古籍了,偶然在数学系朋友的推荐下翻开这本《算学启蒙总括》,竟有种遇见故人的惊喜。过去总觉得"算术"不过是加减乘除的雕虫小技,直到在职场中撞得头破血流,才明白古人说的"知数达理"四个字的分量。
记得刚工作时最怕财务报表上那些跳动的数字,像一群捉摸不透的精灵。有前辈笑说:"年轻人连账都算不清,怎么算得清人生?"当时不以为然,后来才懂其中深意。这本元代朱世杰写的数学启蒙书,表面教的是丈量田亩、计算税赋的实用技巧,骨子里却藏着中国人特有的处世智慧。那些珠算口诀就像人生箴言,在噼啪作响的算盘声里,藏着"量入为出"的生活哲学。
最触动我的是书中"差分"章节。古人用"贵贱差分"来计算物价浮动,这不正是现代人每天都在面对的选择题吗?就像去年股市震荡时,我盯着K线图才突然醒悟:原来七百年前的书里早就写过"物有多寡,价有高低"的规律。当同事们在追涨杀跌中疲于奔命时,那些啃过古籍的人反而有种特别的定力——他们懂得所有波动都暗含数理。
现在每晚睡前都会翻几页泛黄的算术题,像做思维瑜伽。有时解一道鸡兔同笼的古老问题,比刷十条短视频更让人神清气爽。突然理解为什么祖冲之要在圆周率后面缀上"约率"和"密率",就像我们既要精确规划人生,也要给命运留些余量。当现代人沉迷于各种速成技巧时,这些需要拨弄算筹的笨办法,反而教会我"欲速则不达"的真谛。
最近开始在阳台种菜,特意用书里的"丈量步田法"计算菜畦尺寸。邻居笑我迂腐,可当他们看到我种的白菜比别人家长得整齐时,忽然意识到古人把数学称为"六艺"之一确有道理。在这个计算器泛滥的时代,重新体验用稻草杆在地上列算式的感觉,意外地找回了某种失传的专注力。就像书中说的"累黍成尺",每个小数点后面的世界,都藏着改变生活的魔法。
很久没有接触这样严谨系统的传统算学著作了,这本书是经数学系朋友推荐才注意到的。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过去理解这句话时只当作是劝人勤奋的格言。随着工作年限增长,发现计算能力确实会直接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但现代人往往更依赖计算器,忽视了基础运算能力的培养。
书中的"九归口诀"部分让我改变了对传统计算方法的看法。现代人习惯用电子设备计算,但遇到网络故障或设备没电时就会手足无措。这些口诀看似简单,实则包含了高效的运算逻辑。比如"见一无除作九一"这样的规则,实际上是化繁为简的计算技巧。
更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对算理与算法关系的阐述。算法是具体的计算步骤,算理是背后的数学原理。现代教育往往侧重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公式,却很少解释公式的由来。比如开方运算,现在直接按计算器就能得到结果,但理解其中的逐位逼近原理,才能真正掌握数学思维。
在实际应用中,这些传统计算方法仍然有价值。做市场分析时需要快速估算,财务核算时要验证数据准确性,这些场合心算能力就显得很重要。传统算学强调的"明算理、通算法",正是培养这种能力的有效途径。
这本书还纠正了我对古代数学的刻板印象。过去以为传统算学只是简单算术,其实已经发展到相当精深的程度。书中关于高次方程的内容,说明中国数学家很早就掌握了复杂的运算方法。这些成就被埋没在历史中,实在可惜。
在数学的迷宫中徘徊时,《算学启蒙总括》会为你点一盏灯:"数有本末,事有终始";当面对复杂运算手足无措时,它轻声提醒:"欲知总数,先审其源"。那些被公式困扰的夜晚,书页间飘来一句:"分其所分,合其所合",仿佛在说解构与重构的智慧。
算盘珠子碰撞的清脆声里,藏着古人"以简驭繁"的智慧。当现代计算器取代了传统算法,我们是否还记得"数位相承,进退有法"的原始美感?那些看似枯燥的运算口诀,实则编织着严谨的逻辑之网。记得第一次理解"方程"二字时,突然明白古人为何说"方者正也,程者法也"——原来数学本就是丈量世界的方正规矩。
这本蒙尘的算学典籍,用最朴素的言语道破数字的玄机。当别人执着于标准答案时,它早写下"法无定法,贵在通变"。在人工智能横扫计算领域的今天,重读这些泛黄的字句,反而触摸到数学最本真的温度——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古人用算筹丈量天地时,留在竹简上的温热指纹。每个与数字打交道的人,终会在某个运算卡壳的瞬间,与这本古老算书里的智慧悄然相逢。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