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张丘建算经
张丘建算经

张丘建算经

张丘建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古代数学名著。北魏张丘建著。共三卷,成书在484年之前。现传本保存92个问题(卷中缺最后几页,卷下缺2页)。所载问题大部分为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有关测量、纺织、交换、纳税、冶炼、土木工程和利息等,涉及面广。就数学内容而言,包括分数乘除,直角三角形,联立一次方程,二次方程,等差级数,等比级数和不定方程,从方法上分析有百分法、归谬法、三率法、比例法、开平方立方法以及不定分析等。问题的创设和解法均超出《九章算术》,为《九章》之后有突出成就的数学著作。主要成就有三:其一,给出了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间的关系(卷上10、11题);其二,是给出了较为系统的等差级数理论,含有6、7个等差级数公式;其三,给出了数学史上最著名的不定方程问题——“百鸡问题”(卷下38题),书中首次指出了不定方程具有多解性,不仅给出三组解答而且实际上给定了不定方程解的参数结构,为早期不定分析的佳作。唐初,该书列入“十部算经”,为钦定的数学教本,并传入印度和日本。现传本中最早的版本是南宋刻本,现藏于上海图书馆。其它版本还有清版继涵刻的《算经十书》本(1774),《知不足斋丛书》本(1780)等。
更多
书评  · 62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561888
许多读者认为《张丘建算经》过于艰深,难以理解。其实这本书的难度不在于内容本身,而在于读者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古代数学著作和现代数学著作在表达方式上有很大不同。《张丘建算经》成书于南北朝时期,使用的是当时的数学语言和表达习惯。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采用"问答体"形式。每个问题都先给出题目,再给出解法,最后给出答案。这种写法在当时很常见,但对现代读者来说可能不太习惯。解题过程中会用到一些特定术语,比如"盈不足"、"方程"等。这些术语在当时有明确含义,但现在需要专门解释才能理解。 书中的计算过程经常省略中间步骤。这是因为古人认为这些步骤是常识,不需要详细写出。现代读者会觉得缺少推导过程,难以跟上思路。另外,书中使用的数字系统是算筹记数法,和现在的阿拉伯数字完全不同。这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要读懂这本书,建议先了解一些古代数学基础知识。可以参考钱宝琮校点的《算经十书》注释本。这本书对《张丘建算经》中的术语和算法都有详细解释。还可以查阅《九章算术》,因为《张丘建算经》中的很多算法都源自于此。 书中有些题目现在看来很简单,但在当时是前沿问题。比如"百鸡问题"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个题目需要解不定方程,在当时是很有创见的。理解这些题目的价值,需要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来看。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49575
翻开《张丘建算经》,扑面而来的不是数学的清香,而是散发着腐朽气息的官僚算术。这部打着数学旗号的著作,骨子里不过是封建官僚体系的附庸,每一道算题都在为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描摹精致的利益图谱。你看那些"今有田广多少步"的题目,表面在丈量土地,实则在训练官吏如何更精准地盘剥百姓;那些"今有绢价几何"的算例,看似商品交易,实则是为税收体系服务的计算工具。 张丘建的算学,本质上是一套为封建统治量身定做的计算术。它将活生生的数学囚禁在官僚主义的牢笼里,把本应自由奔放的数字思维,硬生生塞进"君臣父子"的伦理模具。那些鸡兔同笼的题目,哪里是在培养数学思维?分明是在训练读书人如何像数鸡兔一样计算治下的子民。这种算术不是启发智慧的火种,而是禁锢思想的锁链,它教会人们用数字来维护等级秩序,却从不教人用数学来质疑这个秩序。 最可悲的是,这部算经把数学的纯粹性玷污得面目全非。真正的数学本应超越阶级、跨越时代,而张丘建的算术却处处打上了封建等级的烙印。你看那些题目,永远围绕着田赋、绢税、官俸打转,仿佛数学的价值只在于为统治机器服务。这种将数学工具化的做法,无异于把翱翔九天的雄鹰驯化成看家护院的走狗。数学本可以成为解放思想的利器,在这里却沦为了巩固统治的工具。 更令人不齿的是书中暗藏的道德说教。那些"今有善行者""今有孝子"之类的题目,把数学计算与封建伦理强行捆绑,让冰冷的数字背负起沉重的道德枷锁。这不是在传授数学,而是在进行思想驯化。张丘建的算经就像一把精致的算盘,每颗算珠都在为封建伦理计数,每道题目都在为等级制度背书。 细读这些算题,你会发现一个残酷的事实:这里的数学从不关心真理,只关心实用;从不追求普遍性,只服务于特殊性。当欧洲的数学家们在探索宇宙的奥秘时,中国的算学家们却在计算如何更有效率地收税。这种功利主义的数学观,把原本可以绽放异彩的数学之花,硬生生修剪成了封建花园里的盆景。 书中的数学方法也暴露出严重的局限性。那些机械的解题步骤,那些固定的计算套路,培养的不是具有创造力的数学头脑,而是只会按部就班的计算工匠。这种教育不是在启迪智慧,而是在制造思维定式。更可怕的是,这种计算思维与封建伦理完美契合——就像社会等级不可逾越一样,解题步骤也不容变更。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现代数学教育,仍能看到《张丘建算经》的幽灵在徘徊。那种重计算轻思想、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方式,不正是这部算经的遗毒吗?当今数学教育中弥漫的功利主义气息,与张丘建把数学当作统治工具的做法何其相似。只不过今天的算题不再计算田赋,改算股票收益;不再丈量土地,改测房价涨幅。数学工具化的本质丝毫未变。 掩卷沉思,不禁要问:数学究竟应该是解放思想的利器,还是禁锢思维的工具?是探索真理的明灯,还是维护利益的算盘?《张丘建算经》给出的答案令人失望。它把本该充满无限可能的数学,压缩成了封建官僚手中的一把计算尺。这种对数学的矮化和扭曲,比任何数学错误都更值得警惕。 历史已经证明,真正推动数学发展的,从来不是这种功利主义的计算术,而是对数学本质的纯粹探索。当张丘建的后人们还在为田亩分割绞尽脑汁时,欧洲的数学家们已经在用数学描述行星运动。这不是东西方智慧的差异,而是数学观的本质区别——是把数学当作服务权力的工具,还是探索真理的途径。 时至今日,我们重读《张丘建算经》,不仅要看到其中的数学方法,更要看清它背后的思想枷锁。这部算经最可怕的不是它的数学内容,而是它体现的那种将数学工具化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至今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数学教育,让我们习惯性地把数学当作谋取利益的工具,而非认识世界的语言。要摆脱这种思维桎梏,我们需要的不是对古代算经的顶礼膜拜,而是对数学本质的重新思考。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张丘建算经》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