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画品录
知书房
古画品录
谢赫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9
发表书评
读谢赫的《古画品录》,总有种在迷雾中摸索的困惑。他将绘画分为六法,说得头头是道,可细究起来又觉玄之又玄。气韵生动究竟该如何把握?骨法用笔又该怎么理解?这些概念就像老子的道,似乎触手可及,却又遥不可及。
古人作画讲究天人合一,这倒与易经的阴阳平衡有异曲同工之妙。可问题是,当谢赫用这套标准来品评画家时,为何总让人觉得他在自相矛盾?他推崇陆探微"穷理尽性,事绝言象",却又批评顾恺之"迹不逮意"。这评判标准就像易经的卦象,似乎永远在变动不居。
更让人困惑的是,谢赫把绘画的品评体系弄得如此严密,却又处处透露着主观性。他把张僧繇列为下品,可后世却奉为画圣。这种反差,就像道德经所说"大道至简",可实际操作起来却复杂万分。我们是否太过执着于建立标准,反而背离了艺术的本质?
六法中的"经营位置"最是耐人寻味。这不正是易经中强调的方位布局吗?可当艺术创作被条条框框束缚时,那"气韵生动"又从何谈起?就像管仲的治国之道,表面上强调秩序,实则暗藏变通。谢赫的六法是否也在暗示:规则是用来打破的?
最让我不解的是"传移模写"。临摹固然重要,但若一味模仿,艺术的创新性何在?这就像人类社会,既要遵循天道运行,又要保持人道活力。绘画艺术是否也面临着同样的悖论:既要传承古法,又要突破创新?
读罢掩卷,反而更加迷茫。谢赫的品评体系就像一面棱镜,让我们得以多角度审视古代绘画,却也折射出无数难以解答的问题。或许正如老子所言"知者不言",真正高明的艺术批评,反而应该保持沉默?
翻开《古画品录》,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迷雾的艺术世界。谢赫笔下那些看似清晰的六法标准,实则暗藏着南朝绘画批评的深刻困惑。在那个艺术与哲学交织的时代,画家们究竟在追寻什么?是形似还是神韵?是技巧还是意境?这种迷茫感始终萦绕在字里行间,让人不禁思考:艺术的标准真的可以被量化吗?
谢赫将陆探微列为第一品,却对顾恺之颇有微词,这种品评本身就透露出一种矛盾。陆探微的"穷理尽性"与顾恺之的"传神写照",究竟孰优孰劣?谢赫推崇前者,或许反映了南朝时期对理性思辨的偏好,但顾恺之笔下人物的灵动神韵,难道不是另一种至高的艺术境界?这种品评标准的摇摆,恰恰折射出当时艺术批评的迷茫状态。我们仿佛能看到谢赫在写下这些文字时的犹豫与挣扎,他试图建立一套体系,却又不得不面对艺术本身的不可捉摸性。
六法中的"气韵生动"与"骨法用笔"之间,也存在着微妙的张力。前者强调画作的生命力,后者注重技法的严谨。这种二元对立让人困惑:到底应该追求自由挥洒的灵性,还是恪守传统的法度?谢赫给出的答案似乎模棱两可,他既赞赏张僧繇的"师心独见",又推崇陆探微的"穷理尽性"。这种矛盾的态度,或许正是艺术批评永恒的困境——我们永远在感性与理性、创新与传统之间寻找平衡。
细读《古画品录》,会发现谢赫对"古意"的推崇尤为耐人寻味。他批评刘瑱"纤细过度",却赞赏毛惠远"纵横逸笔"。这种评判标准中隐含的复古倾向,与其说是明确的艺术主张,不如说是一种对传统价值的迷茫追寻。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艺术家们既想突破前人窠臼,又渴望回归某种纯粹的艺术本源。这种矛盾心理,让《古画品录》的每一句评语都带着几分不确定。
当我们放下书本,眼前浮现的不仅是那些被品评的画作,更是谢赫本人面对艺术评判时那份深刻的困惑。他试图用六法来厘清绘画的高低优劣,却无意中暴露了艺术批评本身的局限性。或许这正是《古画品录》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它不仅记录了一个时代的艺术成就,更记录了一个批评家在面对永恒艺术命题时的迷茫与思索。这种迷茫,至今仍在每一个热爱艺术的人心中回荡。
什么古画品录,全是废话。书里说的道理谁都知道,画得好就是好,画得差就是差,还要写成书,真是闲着没事干。你打开看也浪费时间,合上看也浪费时间。高兴时候不用看,烦心时候看了更烦。懂画的人不用看,不懂画的人看了也白看。画就在那里放着,看了书也不会画得更好。还不如直接去看画。
"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