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后品
书后品
李嗣真

书后品

李嗣真  

书法评论。唐李嗣真著。一卷。是书所载82人,分为十等,各有叙录。有评有赞,条理秩然。称后品者,盖有王愔、王憎虔、袁昂、庾肩吾等曾有书品在前。前品已定,则不复铨。此书只在上上品之上更列逸品,为嗣真所创,以明其在九等以上。文中“登逸品数者四人”,可能仅指张、钟、二王,不包括李斯,故有一人之误。有《说郛》宛委山堂本。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9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212057
李嗣真的《书后品》虽被奉为书法品评的经典之作,却总让人觉得有些名不副实。这位唐代书论家将书法分为九品,看似条理分明,实则标准模糊,品评之间常有自相矛盾之处。他推崇王羲之为"书圣",却对同时代其他书家的评价显得随意,甚至带有明显的个人偏好。这种主观性过强的品评方式,让人不得不怀疑其学术价值。 细读《书后品》,会发现其中充斥着似是而非的论断。比如对欧阳询的评价"如壮士拔剑",对虞世南的"如罗绮娇春",这些比喻固然生动,却缺乏具体的审美标准。更令人困惑的是,他将张旭的草书列为"逸品",却又说其"不可为训",这种自相矛盾的评语,实在难以服人。我们不禁要问:既然不可为训,又为何要列为最高品级? 从历史角度看,《书后品》很可能掺杂了后人的伪托。唐代书法理论发展迅速,但像李嗣真这样系统性的品评体系实属罕见。况且书中对某些书家的评价,与当时其他文献记载存在明显出入。就如同《晏子春秋》并非晏子亲著一样,《书后品》是否真出自李嗣真之手,也值得商榷。 不过,若抛开真伪之辩,单就文本本身而言,《书后品》确实反映了唐代书法审美的一些特点。他将书法分为"神、妙、能"三品,每品又分三等,这种分级方式对后世影响深远。但问题在于,这种品评过于侧重形式美感,而忽视了书法与时代精神的内在联系。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书法理论,应当能够揭示书法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品评。 值得注意的是,李嗣真在评价书家时常常流露出对"古法"的推崇。这种复古倾向,实际上限制了书法艺术的创新空间。他将王羲之奉为不可逾越的高峰,这种"崇古抑今"的态度,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唐代书法的发展。正如金刚经所言"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过分拘泥于古法,反而会失去艺术的生机。 从现代视角来看,《书后品》的价值更多在于史料意义而非理论建树。它为我们了解唐代书法审美提供了窗口,但其理论体系本身存在诸多缺陷。与其将其奉为圭臬,不如看作是一面折射唐代艺术观念的镜子。毕竟,真正优秀的艺术批评,应当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而非仅仅反映某个时代的特定趣味。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05631
读起来有点难,慢慢看才能懂。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03298
"品书如品茶,愈久愈觉其味醇。"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04538
李嗣真的《书后品》在书法理论史上的地位被过分夸大了。这本书和《书断》、《书谱》等作品并列,但实际价值差得很远。在历代书法评论著作里,《书后品》的影响力非常有限,现在很少有人专门研究它。这本书的问题很明显。至于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分析方法的科学性、评价标准的客观性等方面,有的地方明显照搬前人观点,更多的是杂乱无章的堆砌。 看完觉得作者学识有限,整理者也不够用心。作者写的理论很浅薄,分析粗糙,逻辑混乱,东拉西扯,不成体系。完全没有独到见解,只会重复老套的说法。理论水平很低,每句话都显得很外行,用词不准,概念模糊,可以说完全不符合专业要求。 对书法家的评价很不客观。每个读者都会发现问题。可气的是他把王羲之捧上天,可恨的是他对其他书家一概贬低;可气的是他死守陈旧标准,可恨的是他完全不懂创新价值;可气的是他评价随心所欲,可恨的是他没有任何依据。 唐代张怀瓘说《书后品》不值一提,完全是个人偏见。从书法理论发展来看,这本书可有可无,不是非读不可,是理论水平低下的产物。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33042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