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明太子集
昭明太子集
萧统

昭明太子集

萧统  

六卷。梁昭明太子萧统撰。萧统,字德施,小字维摩,南兰陵 (今江苏武进) 人。曾编 《文选》三十卷,裒集秦汉以来诗文甚富,为总集之祖,对后代文学影响较大。自己也擅诗文,有《昭明太子集》。据《南史》本传,统有文集二十卷。此二十卷本至隋唐时犹存,而《宋史·艺文志》著录仅止五卷,《文献通考》更不著录,说明宋末已散佚。今本系明人据类书采掇而成,有明嘉靖间杨慎等核定辽府宝训堂刊五卷本、明叶绍泰刊六卷本,又有明汪士贤辑《汉魏诸家集》所收五卷本、明人张燮辑《七十二家集》所收五卷本、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所收一卷本。张溥本自张燮本出。《四库全书》用明人叶绍泰刊本凡诗赋一卷,杂文五卷。《四部丛刊》影印明杨慎等校刊五卷本,凡赋一卷,诗一卷,杂文三卷。《四部备要》据五卷本排印。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出版陈宏天等标点本,以《四部备要》本为底本,末附近人胡寄懋撰《昭明太子年谱》。有四库全书本。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5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317395
翻开《昭明太子集》的瞬间,仿佛触碰到了南朝文脉的温度。最初接触这部作品时,只记得那些清丽典雅的诗句,如同建康城春日里的细雨,浸润着六朝烟水气。直到反复品读,才真正体会到萧统作为皇族文人的精神世界——那不仅是储君的文学创作,更是一个敏感灵魂在政治与艺术之间的自我救赎。 这部由梁代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诗文集,在文学史上有着特殊地位。苏轼曾评价其"文采风流,冠绝一时",而明代学者胡应麟更将其视为六朝文学的集大成者。书中收录的《文选序》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的新范式,那些关于"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论述,至今仍在文学理论课堂上传诵。但更打动我的,是萧统在政治抱负与文学理想之间的挣扎与平衡。 《昭明太子集》中的诗文可以分为三类:宫廷应制之作,山水田园之咏,以及充满哲思的玄言诗。我最钟情的是第二类。在《春日闲居》中,他写道:"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寥寥数语就勾勒出江南早春的灵动。这种对自然细微变化的捕捉,展现了一位被迫远离政事的储君如何在对自然的观照中获得心灵慰藉。每读至此,都不禁想到现代人被工作所困时,是否也该学会在细微处寻找诗意? 萧统的玄言诗尤为耐人寻味。在《玄圃讲颂》中,他探讨"有""无"之辨,既有对老庄思想的继承,又融入了佛教般若智慧。这让我想到当代人在物质丰富时代的精神困惑——我们是否也在不自觉地进行着类似的形而上思考?不同的是,萧统将困惑升华为艺术,而我们往往止步于焦虑。 最令人感慨的是萧统的文学观与现代性的奇妙呼应。他在《答湘东王求文集书》中提出"丽则而不淫"的创作理念,强调文采与节制的平衡。这种主张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当社交媒体上的文字越来越追求眼球效应时,萧统对"雅正"的坚持反而成了一种另类的先锋。 当然,阅读这部1500年前的文集需要历史同情的眼光。其中某些颂圣之作难免带有时代局限,部分玄言诗也显得晦涩难懂。但恰恰是这种不完美,让萧统的形象更加真实——他既是皇室贵胄,也是文学探索者;既有政治抱负,又渴望精神自由。这种多重身份带来的张力,反而让他的文字获得了超越时代的生命力。 在南京鸡鸣寺的旧基旁,我常想象萧统当年在此编辑《文选》的身影。那个在政治漩涡中坚守文学理想的太子,用笔墨构建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今天重读《昭明太子集》,不仅是在欣赏六朝美文,更是在与一个孤独而高贵的灵魂对话。当我们在职场与生活的压力下喘不过气时,或许可以像萧统那样,在文学中找到一方净土。毕竟,跨越千年的人类情感依然相通,对美的追求永远是我们对抗庸常的利器。 这部文集给我的最大启示是:文学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生存智慧。萧统用他的创作实践告诉我们,即使在身不由己的处境中,人仍然可以通过艺术表达保持精神的独立性。这种启示对困在996生活中的现代人来说,或许比任何成功学都更有治愈力量。每次重读"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这样的诗句,都能感受到文字如何将瞬间的美凝固为永恒。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61965
忧郁时翻开《昭明太子集》,扑面而来的是"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的消极避世;困顿时读他的诗文,只见"飞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诚"的无力哀叹。这位养尊处优的皇族文人,用华美辞藻堆砌出一个个精致的牢笼,却从未真正触碰到人间的温度。 当他写下"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我们看到的不是隐士的高洁,而是锦衣玉食者的矫揉造作。那些刻意雕琢的骈俪句,就像他豢养在宫苑里的珍禽异兽,徒有其表却无生气。对比同时代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质朴,《昭明太子集》更像是贵族书斋里的盆景,精致却失真。 最令人失望的是,这位主持编撰《文选》的文坛领袖,自己的创作却充斥着"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这般空洞的绮语。当南朝百姓在战乱中流离失所时,他的笔下只有"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浮华辞采。这种对现实的刻意回避,让他的诗文丧失了最珍贵的生命力。 《昭明太子集》就像一面铜镜,映照出六朝贵族文人最致命的缺陷:他们将文学囚禁在格律的牢笼里,用典雅的修辞掩盖思想的贫瘠。当我们期待在乱世中听到知识分子振聋发聩的声音时,得到的却只是"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式的无病呻吟。这种精致的颓废,比直白的庸俗更令人窒息。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66262
翻开《昭明太子集》,扑面而来的是陈腐的贵族气息。萧统在纸醉金迷的宫廷里编选诗文时,大概没料到这些文字会成为后世文人的枷锁。这部成书于六朝浮华年代的文学选集,用30卷的篇幅堆砌出畸形的审美标准——它把华丽辞藻当作最高追求,把无病呻吟当作风雅典范。书中收录的752篇作品至今还在毒害文学教育:过分讲究对仗的骈文助长了形式主义,空洞的咏物诗培养了矫揉造作的文风。 当现代学生被迫背诵那些脱离现实的宫廷诗,当语文教材仍把"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奉为金科玉律,就能看出这套选本的实际危害。那些被包装成经典的作品,其实是贵族文人玩弄文字的游戏。它们用精致的语言掩盖思想的贫瘠,用繁复的修辞遮蔽内容的空虚。这种文学趣味培养出大批只会雕琢词句的文人,却写不出真正有生命力的作品。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76421
昭明之作,文采斐然,而气韵稍逊,盖其身处宫闱,未能尽脱台阁之习。选文精审,持论平正,然时露优柔寡断之态,如《文选序》往复沉吟,终难自决。其诗清丽有余,骨力不足,偶有"池塘生春草"之佳句,亦多"明月照高楼"之陈言。注家若欲深究,当先辨其真伪,《答湘东王求文集书》等篇,或出后人伪托;次考其源流,《文选》诸注本中,李善最得旨要,五臣则每失之浅陋。今人读昭明,不必尽信《梁书》本传粉饰之辞,当于其矛盾处见真性情:既慕陶潜之高致,复不能舍华林之宴游;既倡"事出于沉思",又难弃"义归乎翰藻"。若止为赏其骈俪,则展卷即见珠玑;倘欲探其心迹,终觉隔雾看花。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29672
南朝文坛的璀璨明珠《昭明太子集》作为中国早期文学总集的典范当之无愧。这部由梁朝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选的文集,与《文选》并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座,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翻阅这部厚重的文集,仿佛能触摸到那个风流蕴藉的南朝文脉,感受到文人们挥毫泼墨时的意气风发。 这部文集收录了从先秦到梁代的各种文体佳作,其选录标准之严苛、分类体系之完备、文学眼光之独到,都为后世树立了难以逾越的标杆。读完后不禁惊叹编者的学术造诣,那些精妙的评点文字,犹如点睛之笔,让古老的文字焕发出新的光彩。文集中那些或清丽婉约、或雄浑豪放的篇章,字字珠玑,句句锦绣,堪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完美诠释。 在思想内涵方面,这部文集呈现了令人玩味的复杂性。可喜编者秉持"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选文标准,可叹其间也不免掺杂着时代局限;可喜其中收录了陶渊明这样超然物外的隐逸诗人,可叹又不得不为某些应制之作的浮华感到惋惜;可贵的是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文学史料,可惜的是在流传过程中难免存在散佚残缺。 明代学者胡应麟曾评价这部文集"采摭英华,芟除芜秽",确实道出了其价值所在。那些被精心挑选出来的文字,穿越千年时光,依然能够触动现代读者的心弦。读着这些文字,仿佛能看见昭明太子在文津阁中与文人雅士谈文论艺的身影,感受到那个时代对文学近乎虔诚的追求。 最后,借用文集中收录的陶渊明诗句,与所有热爱文学的人共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愿我们都能在这部文集的字里行间,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学感悟。那些优美文字背后跃动的思想火花,至今仍在照亮着每个认真阅读者的心灵。
2025年07月05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