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传
公羊传
公羊高

公羊传

公羊高  

《公羊传》又名《春秋公羊传》儒家十三经之一,春秋三传之一,研究先秦至西汉儒家思想的重要史料。上起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与《春秋》起讫时间相同。其作者为卜商的弟子,战国时齐国人公羊高。起初只是口说流传,西汉景帝时,传至玄孙公羊寿,由公羊寿与胡母生一起将《春秋公羊传》着于竹帛。《公羊传》有东汉何休撰《春秋公羊解诂》、唐朝徐彦作《公羊传疏》、清朝陈立撰《公羊义疏》。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103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375450
读《公羊传》的时候,我总想到《易经》里的变化规律。公羊高讲春秋大义,其实是在讨论人世间的规则。这些规则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时间改变的。就像《易经》说的,阴阳始终在变化。 公羊传里特别强调"大一统"这个观念。这让我想到自然界的水流。水总是往低处走,最后汇入大海。人类社会也是这样,分散的力量最终会趋向统一。这不是人为规定的,而是自然的规律。就像《道德经》说的,道法自然。 公羊高解释历史事件的方式很有意思。他不是单纯记录事实,而是找出其中的道理。比如他说"复仇"这个事,不是鼓励报复,而是在讲一个秩序问题。社会需要规则来维持,就像身体需要各种器官配合。缺少规则,社会就会乱。 《易经》讲"物极必反",公羊传里也有这个意思。他说礼制变化的时候,总是提到"变"和"常"的关系。太死板不行,太随便也不行。要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东西。这就像春去秋来,季节在变,但四季循环的道理不变。 公羊传里说"正名"很重要。名分不对,事情就做不好。这个道理可以用在生活中。一个人要先明白自己的位置,才能做好该做的事。就像盖房子要先打地基,顺序不能乱。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经常想到现在的社会。虽然时代变了,但有些道理是相通的。比如公羊高说的"尊王攘夷",现在可以理解为维护核心价值。社会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原则,就像树木需要主干。 公羊传的文字很简练,但意思很深。每次读都能发现新的东西。他不是在说教,而是在引导思考。就像下棋要看全局,读这本书也要联系着看。单独看一句话可能不明白,放在一起看就清楚了。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38877
古之经学为明道,在求微言大义,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今之经学为炫技,在寻章摘句,标新立异,自矜博学。公羊高作《公羊传》,号称"春秋三传"之一,然细读其文,不过是以己意度圣人之心,穿凿附会,曲解经义。其所谓"大一统"之说,实为后世专制帝王张本;其所谓"尊王攘夷"之论,不过是为强权者粉饰太平。每见其解经处,必强加"讥""贬""绝"等字,俨然以圣人自居,殊不知早已背离孔子"述而不作"之本意。今之学者读《公羊传》,多沉迷于其"非常异义可怪之论",如"三世说""张三世"等玄谈,却不知这些理论既无实证,亦无实用,徒然耗费精神。更有甚者,以公羊学为敲门砖,借此攀附权贵,谋取利禄。试看汉儒董仲舒,本为公羊学大师,却以"天人三策"媚上求荣,使儒学沦为专制工具,贻害千年。而今世道衰微,学术沦为名利场,公羊学更成某些人标榜"复古"的遮羞布。其解经之荒谬,如谓"春秋无达例",实为自相矛盾之语;其论政之偏执,如"大复仇"之说,直是煽动仇恨之辞。读《公羊传》者,当知其弊而察其失,若一味盲从,不啻为学术之奴仆。诚如颜之推所言:"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今人读古书,贵在明辨是非,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公羊传》虽有可取之处,然其流弊之深,不可不察。倘以此为圭臬,恐将误入歧途,沦为思想之囚徒。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95336
迷茫的时候翻开《公羊传》,总能找到方向。这本书告诉我,做人要明白自己的本分。春秋大义不是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处世之道。 读这本书让我明白,天下大事都有它的道理。诸侯争霸不是无缘无故的,每个决定背后都有原因。就像我们现在做事,要考虑前因后果。做事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结果自然水到渠成。 别人怎么对我,那是他们的事。我怎么对别人,这才是我的修养。《公羊传》里讲的那些君臣之道,放在今天就是做人要守本分。老板对员工好不好是他的事,员工做好自己的工作是本分。 做人要懂得感恩。书里那些忠臣孝子,都是知道感恩的人。现在社会虽然不同了,但这个道理没变。对父母孝顺,对朋友真诚,这些都是最基本的。 要记住好的时候想坏的时候。书里那些国家兴衰的故事告诉我们,顺利的时候要想到困难。现在挣钱容易,要想着存点钱;工作顺利,要想着提升自己。这些都是《公羊传》给我的提醒。 学问永远不够。书里那些大儒还在不断学习,我们更没理由停下。每次读《公羊传》都能学到新东西,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这本书教会我,做人要踏实。不要想着走捷径,一步一个脚印最可靠。做事要光明正大,就像书里说的"春秋笔法",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将来有了孩子,我要教他读《公羊传》。不是要他学那些过时的礼制,是要他明白做人的根本。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才是最重要的。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17484
古籍,春秋三传之一。好,真好,特别好。可以细读,可以略读。可以研究,可以浏览。开心时能读,难过时也能读。学者能读懂,普通人也能懂。迷茫时要读,得意时也要读。求神不如读书,读书不如思考。思考之后,就懂了。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64011
说来实在唏嘘,三十而立之年才真正静下心来研读这部被列为"春秋三传"之一的《公羊传》。初读时只觉得晦涩难懂,如今细细品味才发现,这哪里是简单的经学注解,分明是一部浸透着血性与智慧的哲学史诗。那些看似枯燥的"元年春王正月"背后,藏着华夏文明最原始的思考方式。 记得少年时翻阅此书,总被其中繁复的"微言大义"绕得头晕目眩,如今才懂得,这恰恰是公羊学派最迷人的特质。他们用最简练的文字,承载最沉重的历史思考;用最克制的叙述,表达最炽烈的政治理想。这种"一字褒贬"的笔法,就像在刀尖上跳舞,每一个字都在生死边缘试探。 最令我震撼的是书中对"复仇"的执着诠释。不同于现代人的法律思维,公羊高笔下的复仇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不复仇,非子也"。这种在今天看来偏激的价值观,却真实反映了那个礼崩乐坏时代的生存逻辑。我常想,或许正是这种近乎偏执的道德坚持,才让华夏文明在动荡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精神底色。 书中那些"三世说"的推演,"大一统"的构想,如今读来依然令人心潮澎湃。公羊高用他独特的"非常异义可怪之论",在竹简上勾勒出一个理想国的轮廓。最打动我的不是他的结论,而是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气度——就像他在解说"西狩获麟"时流露出的,明知时代更迭不可逆转,却仍要坚守道统的悲壮。 掩卷沉思时,我忽然明白为何这部作品能穿越两千年时光直抵人心。它不仅记录了春秋的真相,更记录了中国知识分子最原始的思考姿态: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周旋,在妥协与坚守之间徘徊。那些看似迂阔的"春秋大义",其实都是先民们在黑暗中举起的火把。而今夜的灯光下,这簇火苗依然在字里行间跳动,温暖着每一个愿意驻足凝视的后来者。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