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灵台秘苑
灵台秘苑
庾季才

灵台秘苑

庾季才  

记述恒星观测与术数占候的天文专著。十五卷,中国北周庾季才原撰。北宋王安礼等重修。有《四库全书》本、《湖北先正遗书》本及北京图书馆藏明钞本。王安礼(1034—1095),字和甫,曾任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尚书左丞、提司天监、御史、知太原府等职。著有《天文书》。庾季才原著110卷或115卷或120卷已不可得见。本书为奉敕重修的星象专著,以唐《步天歌》及北宋皇祐年间天文观测为准。10.5万字,图31幅。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4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138919
古籍玄奥,终可通灵。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56697
翻开《灵台秘苑》时,我原本期待能看到古代天文学的实用技术。但实际上这本书让人很困惑。书里混杂了太多星象占卜的内容,很难分清哪些是科学观察,哪些是迷信说法。古代人把天文和人事强行联系起来的做法,现在看来完全说不通。 书中最让人不理解的是那些星象对应的吉凶判断。比如看到某颗星星变色就预示国家要出事,这种说法没有任何依据。但古人却把这些当正经学问来研究。更奇怪的是,这套理论在当时被认真对待,甚至影响国家决策。 书里记载的一些天文现象倒是挺有意思。比如对彗星轨迹的描述,说明古人确实做了长期观测。但这些有用的内容总是和占卜混在一起,让人不知道该相信哪部分。古人用同样的方法,既记录了真实的天象,又编造了各种预言,这种矛盾特别明显。 最困惑的是书里那些复杂的星官体系。他们把星空划分成各种区域,每个区域对应人间的某个官职。这种对应关系非常牵强,读起来像在解谜语。不知道当时的人是怎么记住这套复杂系统的。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26368
这本天文书,写得太玄。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68129
说起来很惭愧,直到30岁我才第一次认真读完这本古代天文学著作《灵台秘苑》。我惊讶地发现,这本书的内容远比想象中丰富。书中的星象记录非常详细,几乎涵盖了所有重要的天文现象。观测方法写得很清楚,古人如何看星星都说得明明白白。占卜内容虽然现在看有点迷信,但能看出古人思考问题的方式。 小时候我一直觉得这种古书很难懂,现在才知道是因为那时候看不懂。这本书其实把古代天文学讲得很清楚。书里提到的很多天文现象,现在还能在夜空中看到。古人观测的准确度让我吃惊,他们用那么简单的工具就能记录下这么多东西。 书里写了很多关于星象变化的内容。这些记录让我想到,古人对天空的观察是多么认真。他们相信天上的变化会影响人间的事情。这种想法现在看来可能不对,但能看出古人想要理解世界的努力。他们把看到的东西都记下来,一代代传下来,才有了这本书。 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关于异常天象的记录。古人看到日食月食、彗星出现时,都会详细描述。他们试图解释这些现象,虽然解释不一定对,但这种探索精神值得尊敬。现在我们知道这些现象的科学原理,但古人当时只能靠观察和猜测。 读这本书时,我常常想,如果古人有机会学习现代天文学知识,他们会怎么想。他们会不会为当时的一些错误理解感到遗憾?但正是这些记录,让我们看到人类认识世界的历程。从最初的观察猜测,到后来的科学解释,这个过程本身就很有意义。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65767
不少读者都说《灵台秘苑》这本书晦涩难懂,读起来很费劲。其实古代的天文历法著作大多如此,因为它们用的是当时的天文术语和计算方法。我们现在觉得难懂,主要是不了解古代的观测方法和术语体系。古代天文官记录天象时,用的都是他们那个时代的专业用语,就像现在的天文学家用"红移""视星等"这些术语一样。 这本书是北周时期庾季才编撰的,当时的天文观测方法和我们现在完全不同。他们用浑仪测度数,用晷影算节气,这些方法现在早就不用了。书里提到的"三垣二十八宿"体系,现在也只有研究古代天文学的人才会接触。古代把天空分成这么多区域,每个星官都有固定名称,这些名称在当时是常识,但对现代人来说就很陌生。 想要读懂这本书,最好先了解一些古代天文基础知识。比如要知道古代把周天分为365又1/4度,和现在的360度不一样。古代说的"岁差"是指冬至点移动,和现代天文学说的岁差虽然有关联,但具体计算方法差别很大。书里经常提到"分野",这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星占概念,把天上的星区和地上的州郡对应起来。 读这类古籍时,如果能先看《开元占经》这类基础天文著作,可能会容易些。就像学现代天文学要先学《普通天文学》一样。古代天文著作里大量使用专门术语,如果不了解这些术语的具体含义,确实会读得云里雾里。但一旦掌握了基本概念和方法,就会发现这些记录其实很有系统,也很准确。
2025年07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