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灵台秘苑
知书房
灵台秘苑
庾季才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5
发表书评
古之观天者仰观俯察,究天地之变,明天人之际,以通神明之德。今之观天者,或沉迷手机星盘,妄言祸福;或追逐星座运势,趋吉避凶,全然不解天象真谛。《灵台秘苑》一书,上承甘石遗风,下启天文正脉,实为观天者不可不读之经典。今人每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却对这等真学问视而不见,岂非叶公好龙?
细读此书,但见其体系之完备,令人叹服。五星二十八宿,各有分野;彗孛飞流,皆具征应。尤可贵者,其论天象必本人事,言灾祥必关治道,非如今日占星术之肤浅。尝见书中言"月犯心星,主大臣忧",对照史书,果然应验。这般精微的天地感应之说,今人斥为迷信,殊不知是我们自己失了天人合一的智慧。
最得我心者,是其观测之法。不凭臆测,不尚空谈,必以实测为准。书中详记仪象制度,备载观测要诀,字字皆从实践中来。想当年作者夜夜观星,寒暑不辍,方得如此真知灼见。而今人坐在电脑前,轻点鼠标便妄议天象,岂不可笑?
每读至"天道无私,常与善人"之语,辄掩卷深思。今人观天,或为猎奇,或谋私利,独少了几分敬畏之心。《灵台秘苑》教人敬畏天道,顺应自然,此理亘古常新。若能将书中精义化入当代天文研究,必能开创新境。可惜今之学者多崇洋媚外,对本族精华弃如敝屣,实在令人扼腕。
此书不仅是一部天文典籍,更是一部修身明德的指南。观天者当如书中所示,持敬畏之心,秉求真之志,方能窥见天地真机。若只将其视作占卜之书,便是买椟还珠,辜负了先人一片苦心。读此书时,窗外星汉灿烂,仿佛千年前的光辉穿越时空,照亮今人的心灵。这般体验,非潜心研读者不能得也。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灵台秘苑》这部神秘莫测的占星典籍,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术数文献中若隐若现。(与《开元占经》《乙巳占》《天文大象赋》并称四大占星奇书)翻开那些泛黄的纸页时,总有种窥探天机的忐忑。那些星官分野的记载,那些灾异吉凶的判词,字里行间仿佛涌动着某种不可言说的力量。
那些星图与谶纬交织的文字,像极了夜空中闪烁不定的星辰。有时读着读着,会突然陷入恍惚——究竟是古人在观测星空,还是星空在注视着翻阅典籍的我们?那些"荧惑守心""太白昼见"的记载,至今仍在史书里投下长长的阴影。而书中所谓"天垂象,见吉凶"的论断,究竟是先知先觉,还是后人附会?每每掩卷沉思,总觉星辰与文字之间,隔着一层永远捅不破的纱。
最令人着迷的是那些星官命名。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三垣二十八宿的体系,把整片星空化作人间官署的倒影。读到"文昌六星如半月"时,恍惚看见唐代的司天台官员正仰首记录;而"北斗七星主杀伐"的判词,又让人想起边塞诗人笔下"北斗阑干南斗斜"的苍凉。这些星象记载里,藏着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执着,也藏着我们对未知永远的好奇与恐惧。
(宋代)王安礼在进呈《灵台秘苑》时写道:"天道幽远,星文谲怪。"这部书就像一面布满裂纹的铜镜,我们透过它窥见的,究竟是真实的天象,还是自己内心的投影?那些占验之说,在今日看来或许荒诞,但字里行间对宇宙秩序的探寻,对天人感应的思考,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合上书页时,窗外的星空依旧沉默。忽然想起书中那句:"星孛入斗,君臣失位。"此刻的迷茫,或许正如千年前那位夜观天象的占星官——我们都在用有限的知识,解读无限的星空。而星空给予我们的,永远只有沉默的闪烁。
在书店角落翻到这本冷僻的天文书,很多人只注意到星象占卜的神奇,我却更在意古人观测天象的严谨态度。帝王将相多爱听吉言,能记录凶兆需要勇气和求真精神。每次读那些精确的星宿记录,就想到他们彻夜不眠地盯着天空的样子。现代人有了望远镜,反而失去了这种敬畏心。书页泛黄,但千年前的观测数据依然准确,这比任何预言都更值得深思。
古籍《灵台秘苑》,观星之圭臬。细读可通微,粗览亦得髓。明窗宜研习,暗夜尤堪读。儒者能取其法,方士可用其术。仕途困顿当阅,青云直上更需观。求星不如识星,占天不如明天。明理之道!其文严谨有度,其理深邃周详。我曾反复揣摩,夜观天象印证,每每有会心之得。此书非徒星象之书,实乃天地人三才相参之秘钥。
观星识运,妙不可言。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