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述
书述
李煜

书述

李煜  

五代南唐后主李煜撰。称书有八字法,谓之“拨镫”,自卫夫人并钟繇、王羲之,传授于欧阳询、颜真卿、褚遂良、陆柬之等,流传于当时。记述了擫、压、钩、揭、抵、拒、导、送之法:擫者,擫大指骨上节,下端用力欲直,如提千钧;压者,捺食指著中节旁;钩者,钩中指著指尖钩笔,令向下。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3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622621
书法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会写字的人很多,但真正懂得书道的人却很少。那些只会临摹字帖却不明其理的人,终究只是匠人;唯有领悟书法真谛者,才能写出有灵魂的字。书法之道讲究心正笔正,心不正则笔不正,写出来的字自然就少了精气神。 能写一手好字的人,必定是心性端正之人。他们的字里行间透着从容与气度,每一笔都合乎法度又充满个性。这样的人做事也必然严谨认真,待人接物都彬彬有礼。相反,那些字迹潦草歪斜的人,往往心浮气躁,做事也缺乏章法。我见过太多人,在宣纸上挥毫时龙飞凤舞,生活中却连最基本的待人接物都做不好,这样的书法不过是徒有其表罢了。 真正的书法家懂得敬畏传统。临帖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与古人对话的过程。就像我每天临摹《兰亭序》时,总能感受到王羲之当时的心境。这种穿越时空的交流,让书法有了超越技艺层面的意义。但有些人只知道标新立异,把字写得奇形怪状,还美其名曰"创新",殊不知已经背离了书法的本真。 书法最忌讳的就是浮躁。我见过太多年轻人,才练了几天字就急着参加展览,这样的心态怎么可能写出好字?记得老师常说:"书法如做人,要耐得住寂寞。"确实如此,没有经年累月的沉淀,哪来笔走龙蛇的气韵?那些急于求成的人,永远体会不到书法带给人的内心平静。 有人问:临帖是不是就要完全照搬古人的写法?这话问得好。就像为人处世一样,对师长要尊重,但也要有独立判断。书法讲究"师古而不泥古",要在继承中创新。王铎临米芾,却写出了自己的风格;何绍基学颜真卿,又融入了北碑的味道。这才是真正的传承之道。 书法之道与为人之道相通。字要写得端正,人要做得正直;运笔要有力度,做人要有原则;章法要讲究和谐,处世要懂得包容。一个真正的书法家,必定是德艺双馨之人。那些只会炫技却品行不端者,永远成不了大家。正如古人云:"书如其人",这话一点不假。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69847
初读《书述》时,我也曾被那些古奥字句绊住脚步,几欲掩卷。但细想来,这册典籍本是南朝文人日常书翰的辑录,如同今人翻阅民国时期的书信集,那些在当时看来稀松平常的措辞,经千余年时光淘洗,反倒成了需要破译的密码。友人王君曾戏言此书"如嚼隔夜冷饭",我倒觉得更像品陈年普洱——初入口确有涩味,待掌握冲泡要诀,自能尝出回甘。 前些日子在文津阁翻检古籍,偶然见得清代朴学大师钱大昕的批注:"读六朝文书,当以《玉篇》为匙"。这话点醒了我,原来我们与古人之间,不过隔着一部辞典的距离。《书述》中那些令人蹙眉的"飞白""渴笔",在顾野王的字书里都有生动注解。譬如"银钩虿尾"一词,今人看来玄乎,实则不过是描述笔锋如蝎尾般遒劲的俗语。这些当时书斋里的口头禅,恰似现今书画圈常说的"力透纸背""屋漏痕",本无甚神秘。 我尤爱《书述》里关于"意在笔先"的讨论。当代书法家常将此语奉为圭臬,却少有人知这原是王珉与友人戏墨时的即兴感慨。这种跨越时空的默契最是动人——就像发现祖父日记里写着"今天练字总不得劲",与自己在宣纸前懊恼时的嘟囔竟如出一辙。书道传承的妙处,正在于这些鲜活的生活细节从未真正断绝。 如今再读《书述》,那些曾令我头疼的"剡藤""茧纸"都成了有趣的考据线索。昨夜临帖至三更,忽悟得书中"如锥画沙"之喻,墨迹竟比往日多了三分精神。才知古人诚不我欺,这些看似艰深的文字,原是要亲手实践方能品出真味的。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47616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87738
古之书者,意在传道授业解惑,一笔一画皆见风骨,如王羲之《兰亭序》,潇洒飘逸而不失法度,今人观之犹能想见其挥毫时的从容气度。而今之书者,或为博人眼球,故作狂怪,或为迎合市场,流于媚俗,提笔时心中先存了功利二字,笔下自然失了真趣。每每翻开社交媒体,见那些所谓"书法大师"的表演,满纸浮夸造作,实在令人困惑:这究竟是艺术还是杂耍? 古人作书讲究"意在笔先",而今人写字多是"利在笔先"。王献之练字用尽十八缸水,智永禅师退笔成冢,这般执着今人怕是难以理解。现代人连握笔姿势都未必正确,却敢自称书法家,实在令人啼笑皆非。更可笑的是,那些鬼画符般的"丑书"竟能卖出天价,而真正功力深厚的老先生反而无人问津。这世道,当真让人看不懂了。 近来重读《书谱》,孙过庭所言"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八字,令我茅塞顿开。真正的书法之道,不在哗众取宠,而在静心体悟。可惜今人太浮躁,连临帖的耐心都没有,就想自成一家。我常想,或许我们这个时代注定出不了王羲之,不是因为缺乏天赋,而是少了那份"闲坐小窗读周易"的从容心境。 每每见人将书法当作表演,心中便莫名怅惘。书法本应是修身养性之事,如今却沦为博取虚名的工具。那些真正的笔墨精神,就像旧时月色,再也照不进现代人的窗棂了。偶尔在博物馆见到古人的真迹,那一笔一画间透出的气韵,总让我驻足良久,不忍离去。在这个键盘替代笔墨的时代,我们失去的恐怕不仅是书写的技艺,更是一种心灵的修为。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01068
许多初次接触《书述》的读者常觉其艰深晦涩,字里行间似有隔世之感,这倒让我想起当年初读时的窘迫。细究起来,此书用字之难非在故作高深,实因魏晋文风本就讲究"练字铸词",彼时文人提笔必求"字字有来历",反倒成了今人阅读的障碍。犹记俞曲园先生曾言:"六朝文字如碎金散玉,非通训诂不能得其三昧。"此语道破读《书述》之关键。 《书述》中那些看似拗口的表达,诸如"神锋太隽"、"骨鲠相劘"等词,实则是当时书论界的行话。这就像今日书画家论及"屋漏痕"、"折钗股"般,内行人自然心领神会。王右军与谢安石论书时所用的"意在笔先"、"锋杪律动"等语,在当年不过是文人雅集时的家常话。而今人读来生涩,恰似北方人初听粤语俚语,非语言本身之过,乃时代隔阂使然。 我常建议同道可先自《文心雕龙》入手,此书与《书述》同属六朝文脉,刘勰论文章的"神思"、"风骨",与卫夫人谈书法的"筋脉"、"气韵"实有异曲同工之妙。记得在琉璃厂偶得民国石印本《书述》时,扉页有前主人朱批:"读此篇当佐以《说文》段注",此真解人之语。近来重读《世说新语》中支道林论《庄子·逍遥游》的片段,忽觉其辨析义理的方式,竟与《书述》中品评钟繇、张芝笔法的思路如出一辙。 读古籍如与古人促膝,最忌以今律古。去年在故宫观展,见《伯远帖》真迹,顿悟《书述》所谓"纤浓得中"之妙,方知纸上文字终须与实物相印证。那些起初觉得佶屈聱牙的句子,待见得墨迹斑驳处,竟都化作会心一笑。读书之道,贵在得间,有时窗前临一遍帖,胜过案头翻十遍书。
2025年07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