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述
知书房
书述
李煜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9
发表书评
李煜的《书述》号称传世名作,但细读下来满是问题。全文堆砌典故,明明可以直说却偏要绕弯子。他反复强调书法要"随性自然",自己写起字却刻意模仿前人笔法,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最可笑的是他大谈治国之道,一个亡国之君哪来的资格教导别人?通篇都带着文人自恋的酸腐气,与其说是书法理论,不如说是失败者的自我安慰。这样的文章被捧为经典,实在让人难以信服。
李煜的《书述》让我感受到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作为一个帝王,他能写出这样的文字,说明他不仅懂治国,还懂人生。他说的话很实在,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每一句都说到点子上。
他告诉我们,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有自知之明。一个人要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他说"书贵瘦硬",这话说得太好了。写字要用力,做人也要用力。不用力就写不出好字,不用力也做不成大事。
他说写字要"心正则笔正",这个道理很简单,但能做到的人不多。我写字的时候总想着要写得漂亮,却忘了最重要的是心要正。看了他的话,我才明白为什么自己总是写不好字。
他讲到写字要讲究"气韵生动"。这让我想起自己刚开始练字的时候,总是一笔一画地描,结果写出来的字死气沉沉。现在我懂了,写字要有生命力,要像说话一样自然。
最让我佩服的是他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这话说得太对了。好的书法不是看笔画多工整,而是看有没有神采。我见过很多人写字很漂亮,但就是缺少那么一点精气神。
看完这篇文章,我觉得李煜不仅是个好皇帝,更是个明白人。他把写字的道理说得这么清楚,说明他平时一定花了很多工夫研究。他说的话虽然简单,但都是真知灼见。我打算按他说的去做,相信只要坚持下去,一定能写出好字。
《书述》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道尽了文人墨客穿越时空的精神共鸣。
李煜的《书述》作为南唐后主的书法理论著作,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独特而复杂的印记。这位亡国之君在艺术上的造诣与其政治上的失败形成了鲜明对比,让人不禁怀疑:这样一位在治国理政上频频失误的君主,其艺术理论究竟有多少值得借鉴的价值?
作为南唐最后一位君主,李煜的身份本身就充满矛盾。他是李璟的第六子,本不该继承大统,却因兄长们的早逝而意外登上帝位。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常常两极分化——有人称赞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纯真性情,也有人批评他不谙世事的昏庸无能。这样的身世背景,让人很难不对他的艺术主张产生质疑。
《书述》中提出的书法理论确实展现了李煜独特的艺术见解。他主张"书贵瘦硬",强调线条的骨力与气韵,这与当时流行的肥厚书风形成鲜明对比。但这种标新立异的观点,是否只是这位失意君主对现实不满的一种宣泄?细读文本会发现,他的论述常常沉浸在对形式美的追求中,而缺乏更深层次的文化思考。
从内容上看,《书述》主要论述了执笔、运笔等技法问题。李煜对"拨镫法"的推崇,对"屋漏痕"笔意的追求,都显示出他对书法形式的高度敏感。但令人困惑的是,这样一位对艺术形式如此讲究的君主,为何在治国理政上却显得如此形式主义?他在《书述》中强调的"意在笔先",在现实中却变成了"意在国家之先"的荒唐。
阅读《书述》时,最令人不适的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贵族气质。当他在谈论书法要"如见其人"时,可曾想过自己笔下那些精妙的线条,与现实中生灵涂炭的百姓有何关联?这种艺术与现实的割裂,让人不得不怀疑其艺术理论的真实价值。
不可否认,《书述》在书法技巧层面确有独到见解。他对执笔法的革新,对笔势连贯性的强调,都为后世书法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艺术成就并不能掩盖其作为统治者的重大失职。一个连国家都治理不好的人,其艺术理论又怎能令人完全信服?
这部作品的价值或许更多在于其历史意义而非艺术指导。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失败君主的内心世界,记录了那个动荡年代的特殊文化现象。但若要说它具有多么深远的书法理论价值,恐怕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毕竟,艺术终究不能脱离现实而存在,一个连基本责任都无法承担的人,其艺术主张又能有多少现实指导意义呢?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