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
毕沅

续资治通鉴

毕沅  

《续资治通鉴》二百二十卷,清毕沅撰。此书付刻未及半,毕沅生前仅初刻一○三卷,毕家因贪污遭籍没而止,书稿散佚,桐乡冯集梧买得全稿补刻成二百二十卷。《续资治通鉴》跟《资治通鉴》有不少出入,续通鉴大量引用旧史原文,叙事详而不芜;仅有取舍剪裁,而无类似温公的改写熔炼,亦无“毕沅曰”等各家史论。《续资治通鉴》作者虽挂名毕沅,然名家钱大昕、邵晋涵、章学诚、洪亮吉、黄仲则等均参预其事,此书实成于众人之手。梁启超对该书评价极高,认为“有毕《鉴》则各家续《鉴》皆可废也”。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75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463380
读毕沅的《续资治通鉴》,常觉其笔锋如手术刀般精准,将两宋辽金元的兴衰肌理层层剖开。这位乾嘉学派的考证大家,以近乎苛刻的严谨将司马光的编年体范式延续到元末,却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士大夫特有的历史焦虑——当他在乾隆朝繁密的文字狱阴影下续写史书时,那种对治乱循环的深刻洞察,已然超越了单纯的史料汇编。 书中对宋代制度文明的记录尤其耐人寻味。毕沅用编年体的线性叙事,却编织出立体化的权力生态:三司使的财权与枢密院的兵权如何像齿轮般咬合,台谏制度又如何成为皇权与士大夫间的缓冲带。这些看似枯燥的典章记载,实则暗含着传统政治哲学的精微平衡。值得注意的是,他对王安石变法的处理堪称史学范本——既详录《三经新义》的文本考据,又通过地方官员奏疏展现青苗法在实施中的变形,这种多声部叙事让变法不再是简单的褒贬标签。 在考证金元史事时,毕沅展现出令人惊叹的跨文明视野。他笔下的燕京行尚书省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草原法与汉法碰撞的化学反应场。当记载蒙古贵族"斡脱钱"时,那种对金融权力侵蚀政治秩序的忧思,竟与他对宋代交子危机的记述形成跨时空呼应。这种隐性的比较史学意识,在乾嘉学者中实属罕见。 尤为珍贵的是书中散落的"臣沅按"批注。在考证西夏年号时,他突然插入对西北地理的实地考察;讨论元祐党人碑时,又转而对当下碑帖收藏风气发出警醒。这些看似跳脱的议论,恰似在提醒读者:历史考据从来不是象牙塔里的游戏,而是理解现实的一把钥匙。当我们看到他将《宋会要》与《元典章》对读,试图找出制度延续性的蛛丝马迹时,分明能感受到那种试图破解历史周期律的学术野心。 这部续编最动人的,或许正是这种冷静叙述下的温度。当毕沅以考据学家的精密记录南宋流亡政权在崖山的最后时刻,那些看似客观的时间、地点、官职记载,组合起来却成为最悲壮的史诗。这提醒我们:最严谨的历史书写,反而最能抵达情感的真相。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95450
毕沅写史,但不如司马光。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52825
这书错误太多,不如看原著。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09916
毕沅所著《续资治通鉴》,记载宋元两代治乱兴衰。书中每个事件都写得很详细。朝廷政令、战争胜负、官员任免,都按时间顺序排列。他把重要的事情和次要的事情分得很清楚。读这本书能明白国家由盛转衰的原因。 书中写了很多君臣对话。有些话很有道理。比如写宋朝皇帝和大臣讨论如何治理国家,大臣说的话很实在。还有写元朝官员贪污腐败的事,看了让人生气。这些内容对现在的人也有启发。 他写战争场面很生动。比如写蒙古军队攻打宋朝城池,把守城将士的英勇和百姓的苦难都写出来了。读这些内容时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99727
翻开毕沅的《续资治通鉴》,仿佛推开一扇通往宋元明三朝的历史长廊。这部与司马光《资治通鉴》相续的巨著,以绵密细致的笔触勾勒出四百余年的王朝兴衰,从陈桥兵变的黄袍加身到崇祯帝的煤山自缢,历史的风烟在字里行间翻涌不息。 书中对重大历史节点的刻画尤为精彩。当读到澶渊之盟时,仿佛能看见寇准力排众议的身影;靖康之变的篇章里,汴京城的哭喊声犹在耳畔;而忽必烈建元大都的记载,则让人感受到草原帝国汉化的历史张力。特别令人惊叹的是对明代政治生态的描摹——从永乐迁都的深谋远虑,到张居正改革的雷霆手段,再到东林党争的意气之争,毕沅以史家之眼捕捉到了制度演变的微妙轨迹。这些看似独立的事件,实则暗含着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历史逻辑。 书中引用的原始文献堪称珍宝。当看到岳飞"靖康耻,犹未雪"的奏疏原文,或是于谦《石灰吟》的手稿片段时,突然意识到这些不只是冰冷的史料,更承载着古人的热血与风骨。毕沅对奏章、书信、诗文的巧妙穿插,让历史人物从纸页上鲜活起来。记得读到文天祥《正气歌》与《过零丁洋》的创作背景时,那种"人生自古谁无死"的浩然之气,至今想起仍觉心潮澎湃。 在典章制度方面,本书堪称宋代以降政治运作的百科全书。对三省六部制演变的梳理,对科举制度完善的记录,特别是对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剖析,都展现出惊人的系统性。有趣的是,当对比宋元的"二府制"与明的"票拟制度"时,能清晰看见相权如何被逐步分割瓦解。这些制度细节的呈现,远比单纯叙述帝王将相的故事更有启示意义。 毕沅的史观尤其值得玩味。他既不像某些明代史家那样对元朝充满偏见,也不似清朝官方修史那般刻意贬低明朝。对朱元璋废丞相的评判,对海禁政策的分析,甚至对郑和下西洋的得失讨论,都保持着难得的客观平衡。这种超越时代局限的史识,在今天看来尤为珍贵。当读到他对张居正"虽威柄独操,然功在社稷"的评价时,不禁为这种公允的史笔击节赞叹。 作为续写《资治通鉴》的著作,毕沅在叙事手法上别具匠心。他既继承了司马光"资治"的宗旨,又突破了编年体的局限。对王安石变法始末的连贯叙述,对土木堡之变前因后果的完整呈现,都体现出高超的史料组织能力。更难得的是,书中那些看似闲笔的风物记载——比如汴京的早市繁华、临安的西湖胜景、元大都的国际化风貌——恰似历史画卷上的金边,让严谨的史册平添几分生动气韵。 掩卷沉思时,最触动我的不是那些惊天动地的历史时刻,而是书中不经意间流露的文化脉动。宋代理学的发展脉络,元代杂剧的兴起过程,明代心学的传播轨迹,这些思想文化的暗流往往比王朝更替更耐人寻味。毕沅用史家的如椽大笔告诉我们:真正的历史智慧,不在成王败寇的结局里,而在文明演进的细节中。 这部著作最珍贵的或许在于,它让我们看见中国帝制后期政治文明的成熟样态。从宋代台谏制度的完善,到明代言官风骨的彰显,再到明清之际启蒙思想的萌芽,这些隐藏在王朝兴衰背后的制度创新与思想闪光,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当现代人困惑于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时,毕沅笔下的这段历史,恰似一面映照古今的明镜。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