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褚氏遗书
知书房
褚氏遗书
褚澄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4
发表书评
翻阅《褚氏遗书》,总觉字里行间透着股冷峻的医者风骨。褚氏谈医理,不尚空谈,句句如银针入穴,直指要害。他说"治病必求其本",这话听着简单,细想却叫人脊背发凉——如今多少大夫把脉时,手指搭在寸关尺上,心思早飞到处方提成上去了。
医者立身,贵在存心。褚氏笔下的良医,用药如用兵,辨证如断狱。这般功夫,非十年寒窗不可得。想起如今某些"三分钟问诊"的专家门诊,不禁哑然。书中"用药如用人"四字尤其精妙——君臣佐使的配伍之道,竟与治国用人之理暗合,可见医道通于天道。
最令人玩味的是那些看似平淡的告诫。"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不治一小儿",初读觉得世故,细品方知是血泪经验。当代医患纠纷频发,这话倒成了穿越千年的预警。褚氏写小儿"如草头露",用药需格外谨慎,这般体察入微的慈悲,如今在儿科急诊室里怕是难觅踪影。
书中论脉象最见功力。将二十八脉比作"天时人事",读来如观星象。现代医学仪器再精密,到底替代不了三指搭脉时的那种人息相通。不过褚氏若见今日中医院校学生对着电脑背脉诀,怕是要掷书长叹。那些"浮如木浮水"的比喻,终究敌不过CT扫描仪的诱惑。
掩卷沉思,这部写于乱世的医书,字字都是救命真言。可惜今人读来,往往只当古董把玩。医道衰微的征兆,或许早在我们把《褚氏遗书》锁进玻璃展柜时,就已埋下伏笔。
中国医学典籍中的珍贵遗产《褚氏遗书》当之无愧地占据重要地位。这部由南北朝时期褚澄编写的医书,与《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并称古代医学四大经典。《褚氏遗书》流传至今已有一千五百余年,仍被中医界奉为圭臬。
这本书的影响力十分深远。在医学理论上,它提出了许多开创性观点。在临床实践上,它记载的治疗方法至今有效。在养生保健上,它的理念仍然适用。这些内容,有的被后世直接引用,更多的则融入中医体系,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
读完这本书,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医学造诣。书中的论述精辟,见解独到,用词精准。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深刻的医学智慧。诊断方法简明实用,治疗方案切实可行。特别是对脉象的论述,既系统又细致,堪称中医诊断学的典范。
书中的医学观点值得深思。关于病因的阐述很有见地,关于病理的分析十分透彻,关于治疗的原则非常实用。值得注意的是,书中特别强调因人而异、辨证施治,这种个体化治疗理念在当时可谓超前。
褚澄在书中展现的医学思想难以简单概括。他重视整体观,也关注细节。他推崇传统疗法,也勇于创新。他注重理论建设,更看重临床实效。这种全面而辩证的思维方式,正是中医精髓所在。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评价《褚氏遗书》,认为它"发前人所未发,言前人所未言"。这本书不是凭空杜撰,而是临床经验的结晶,是医学智慧的凝聚。
奇书,医道之精华。妙哉、绝哉、神哉!可反复读,可挑着读,可速读,可精读。无事时能读,有病时更要读。大夫能学成,百姓也能用。病入膏肓时要看,未病先防时也要看。求医不如知医,信医不如懂医。懂医之道!
有人说《褚氏遗书》很厉害,但我不信。
古时候的人学医是为了治病救人,讲究医德仁心。现在的人学医是为了赚钱,追求名利。古时候的医生把治病放在第一位,像华佗、张仲景这样的名医,都是因为医术高明才被后人记住。现在的医生把赚钱放在第一位,很多医院变成了商业机构,医生变成了商人。
读《褚氏遗书》的时候,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这本书讲了很多关于人体和疾病的知识,但有些内容看起来很矛盾。比如关于人体构造的说法,和现代医学有很大出入。书里说人的五脏六腑是这样排列的,但解剖学证明根本不是这样。
更让我困惑的是书里关于疾病成因的解释。有些说法听起来很有道理,比如情绪会影响健康。但有些说法就完全说不通,比如认为某种病是因为鬼神作祟。这样的观点在现代社会显得很荒谬。
书中还提到很多治疗方法。有些方法确实有效,比如用针灸止痛。但有些方法就很危险,比如用重金属治病。这些内容让我不知道该相信什么。
最让我想不通的是,这样一本充满错误观念的书,为什么能流传这么久?难道古人真的相信这些说法吗?还是说他们也没有更好的选择?这些问题一直在我脑子里转,但找不到答案。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