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记
武陵记
鲍坚

武陵记

鲍坚  

南朝齐、梁时期武陵(郡治今湖南常德市)地区方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4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684668
偶然重读《武陵记》,恍如隔世。那些关于桃花源的文字,像一盏明灯,照见现代人内心深处的渴望。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都需要这样一个精神的栖息地。 陶渊明笔下的武陵渔人,误入桃花源,见到的不仅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美景,更是一种远离尘嚣的生活状态。那里的人们"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没有世俗的纷争与算计,只有最简单的快乐。读到这里,忍不住掩卷沉思:我们终日奔波劳碌,到底在追求什么? 每次心烦意乱时,我都会翻出这本薄薄的小书。它提醒我,生活其实可以很简单。就像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那样,放下执念,才能看见本真。这世上最珍贵的,往往不是我们拼命追逐的,而是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简单快乐。 古人说"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真正的桃花源不在远方,而在于我们的心境。保持一颗平常心,在喧嚣中也能寻得一方净土。这本书教会我的,就是在纷扰的现实中守护内心的安宁。 如果能回到过去,我最想告诉年轻时的自己:不必急着赶路,偶尔也要停下来看看路边的风景。就像武陵渔人那样,有时候偏离既定的航线,反而能发现意想不到的美好。 人生在世,修心为上。读《武陵记》,总让我想起那些被遗忘的初心。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样一本能让人静下心来的书。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剂治愈现代人焦虑的良药。 合上书页,窗外车水马龙。但此刻的心里,却装着一整个桃花源。或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穿越千年,依然能抚慰今人的心灵。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99778
"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84188
《武陵记》文简而旨远,述山水而寓玄思,非独记地,亦且抒怀;常璩笔致清隽,叙风物多含韵致,而考据未精,故时见疏漏,当参《水经注》以证地理、补阙遗闻,又须兼取郦道元、杨守敬诸家之说。若但求神游林泉,不妨耽玩其幽邃之趣。"武陵人捕鱼为业"一语,渔猎之事本属常谈,然陶公妙笔点化,遂成千古桃源意象;"缘溪行"之"缘"字,或作"沿",二者义近而味殊,"缘"字更具攀援寻索之动势,暗契探幽心理。版本流传中,"芳草鲜美"或讹为"芬草鲜茂",虽于义无碍,然失其天然真率之致,校勘时不可不察。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57183
有段日子没翻开这种带着山林灵气的古籍了,偶然在旧书市淘到这本泛黄的《武陵记》,书页间还夹着不知哪位前辈留下的枯叶书签,倒也应景。说来有趣,现代人总爱把"桃花源"挂在嘴边,却很少有人真正读过记载这个传说的原始文本。 最初以为不过是些山水游记,读着读着却咂摸出些异样滋味。陶渊明笔下的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这种不问前程的行走姿态,在当下这个凡事都要计算ROI的时代显得格外刺眼。我们手机里装着七八个导航软件,却再难有"忽逢桃花林"的惊喜。有时深夜加班回家,看着写字楼电梯间镜子里西装革履的自己,竟觉得那个"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武陵村落,更像是个温柔的讽刺。 但最触动我的还是那个"遂迷,不复得路"的结局。年轻时读到这里总要扼腕,现在反倒觉得这个留白才是神来之笔。世上哪有什么永恒的乌托邦?真正的桃花源或许不在某张地图上,而在我们愿意相信美好的那个瞬间。就像上周地铁里给孕妇让座时,对方眼里闪过的那抹光亮;或是凌晨三点陪失恋的朋友在便利店门口啃关东煮时,突然笑出声的那个时刻。 书中那些"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描写,现在读来竟有种奇特的现实意义。在房价让人窒息的今天,这种对居住空间的朴素描述反而成了另一种奢望。不过作者笔下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倒让我想起老家巷子里的早点摊,冒着热气的豆浆锅和邻居们晨间的寒暄——这些正在消失的市井烟火,或许才是更真实的现代桃花源。 合上书页时,窗外的雨正打在空调外机上,发出类似溪流的声响。突然觉得古籍最妙的地方,就是能让千年后的读者,在不同的时空里产生相似的颤动。我们不必真的去寻找武陵人的踪迹,但总该在心底留条能"缘溪行"的小路,偶尔让自己从KPI和学区房里探出头来,看看月亮是不是还像晋时那样亮。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68560
东晋的山水画卷在陶渊明笔下晕染开来时,或许连他自己都未察觉,那方虚构的桃花源竟成了中国人千年的精神原乡。这部不足四百字的寓言小品,以渔人误入的叙事裂缝为入口,为疲惫的文明开辟了永恒的逃生通道——武陵溪水的粉红落英不是地理坐标,而是对体制化生活的温柔背叛。文中"黄发垂髫"的怡然自乐,至今仍在都市人的梦境里摇曳:阡陌交通的秩序感治愈着现代社会的撕裂,设酒杀鸡的朴素仪式反衬着消费主义的荒诞。当房地产商将楼盘命名为"桃花源"时,当社交媒体兴起"数字游民"的当代隐逸时,方知真正的乌托邦从不在典籍中沉睡,而是活在每个对异化说"不"的瞬间里。那些被应试教育肢解的文言字句,实则是知识分子对生存困境的终极解药,提醒着困在格子间的人们:在绩效考评的暴雨中,最轻盈的寓言往往承载最沉重的救赎。我常想,陶公当年若知这则随手记下的渔樵闲话,竟成为后世千万人的心理防空洞,大约会捻须轻笑——毕竟真正的好文章,从来都是无心插柳的。
2025年07月05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