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品
诗品
钟嵘

诗品

钟嵘  

钟嵘著。字仲伟。颍川长社人。生于齐梁时代。该书又名《诗评》。以评名是论作家优劣,以品称是定作家品第。后《诗品》成为定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论著作。全书由正文和序文两部分组成。《序》是全书总论,论述了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表达了作者对诗歌写作的看法以及对当时诗风的批评。正文分三品论评自两汉至齐梁诗人,每品一卷。上品十一人,中品三十九人,下品七十二人,共计一百二十二人。 “略以时代为先后”,对各家逐一品评,论其创作得失及承传关系。虽不乏见地,然强分等第,牵强附会,亦有未当。约成书于南梁天监十二年(513)后。通行有《四部备要》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陈延杰的注本《诗品注》。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5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524376
从钟嵘的《诗品》看去,越是琢磨越觉其局限分明。这般将诗人分作三品的做法,实在透着股学究式的傲慢。建安风骨被捧得过高,而陶渊明这等天然去雕饰的诗人,反倒屈居中品,可见其评判标准何其狭隘。细想来,这不过是南朝文人的门户之见,带着士族阶层的审美偏见罢了。所谓"滋味说",把诗歌硬塞进既定的框架里,倒像给飞鸟丈量翅展,全然不顾其翱翔之姿。最可笑的是对民间乐府的轻视,仿佛市井之声就不配入诗家法眼。这般品评,看似体系严整,实则画地为牢。后世诗人若真按此道修行,怕是要折损了七分灵气。如今重读,更觉其中陈腐气扑面,倒是提醒我们:任何时代的文学评判,都逃不过当下视野的囚笼。
2025年07月07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53887
从六月读到八月,花了两个月才看完这本书。上中下三卷都翻了,但很多地方没太看懂。钟嵘把诗人分成三品,有些人的排名让我觉得奇怪。他说的那些道理,有时候觉得对,有时候又觉得不对。读的时候经常走神,要反复看才能明白他在说什么。写诗到底该怎么写,看完反而更糊涂了。可能是我水平不够吧。庚子夏末记于北京。
2025年07月07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82045
中国诗论史上的巅峰之作《诗品》作为古代文论经典实至名归。在历代诗话著作里,《诗品》是最早系统品评诗歌的专著,至今仍有价值。《诗品》影响很大。关于诗歌源流的梳理、风格特征的把握、作家优劣的评判等方面,有的被直接引用,更多的是潜移默化地影响后人。 读完确实佩服作者眼光独到见解深刻,作者写的评论精炼,观点明确,文字简洁,几句话就能说清问题,道理讲得很透彻。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更有抄写背诵的冲动,理论水平每一段都值得反复琢磨,分析到位,评价中肯,可以说是"言简意赅道理明,字字珠玑见功夫"。 对诗人的评价和作品的分析很难统一,每个读者都有不同理解。欣赏钟嵘敢于批评当时文风,不认同钟嵘过分强调个人喜好;欣赏他把陶渊明列为中品,不认同他把曹操放在下品;欣赏他重视诗歌本质,不认同他轻视形式技巧。 南朝文学批评家刘勰说《诗品》别具一格,是难得的佳作。自古以来研究诗歌的人很多,但像这样系统品评的很少,不是随便谁都能写出来的,是作者多年研究的心得。
2025年07月07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62121
说起来很惭愧,直到大学毕业后我才第一次完整读完钟嵘的《诗品》。作为中国第一部系统的诗歌批评著作,它的价值远超我的想象。书中对汉魏至齐梁诗人的评价如此精准,让我这个现代读者都能感受到其中的真知灼见。 小时候在课本上接触过《诗品》的只言片语,当时觉得这种古代文论一定枯燥难懂。现在才发现完全不是这样。钟嵘用最简洁的语言把每个诗人的特点说得清清楚楚。比如他说曹植"骨气奇高",说陶渊明"文体省净",这些评价到现在都不过时。 最让我惊讶的是书中对诗歌源流的梳理。钟嵘把诗人分为《国风》《小雅》《楚辞》三个系统,这个分类方法既简单又实用。他把谢灵运归入《楚辞》一系,把曹丕归入《国风》一系,读完后我再去读这些诗人的作品,果然能看出明显的区别。 书中对一些诗人的批评也很有意思。比如批评玄言诗"理过其辞,淡乎寡味",批评用典过多的诗"拘挛补衲"。这些批评放在今天看仍然很有道理。我读的时候经常忍不住点头,觉得钟嵘说得太对了。 《诗品》最珍贵的地方在于它保存了很多失传诗人的资料。像郭璞、鲍照这些诗人,如果没有钟嵘的记载,我们对他们的了解会更少。书中记载的很多轶事和评价,成为了后人研究这些诗人的重要依据。 读完《诗品》后,我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理解更深了。以前读古诗只觉得好,却说不出好在哪。现在至少能看出一些门道了。这本书让我明白,好的文学批评不是故作高深,而是用最明白的话说出最本质的东西。
2025年07月07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56754
我其实对《诗品》这本书的感情很复杂。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理论专著,它确实开创了诗话的先河,但时隔千年再读,难免会发现其中有些观点已经跟不上我们这个时代。钟嵘在书中将诗歌分为上中下三品,这种分类方式本身就值得商榷——就像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一样,诗歌又怎能如此武断地划分等级呢? 《诗品》全书分为三卷,评述了从汉魏到齐梁的122位诗人。上品11人,中品39人,下品72人,这种金字塔式的结构本身就暴露了评判标准的局限性。钟嵘推崇曹植为"建安之杰",将陶渊明列为中品,把曹操归入下品,这些评价在今天看来都颇有争议。特别是他对陶渊明的评价,说其"质直"、"少文采",这让我不禁想问:难道非要辞藻华丽才算好诗吗?朴素自然之美难道就不值得推崇? 不过平心而论,这本书确实有许多闪光点。钟嵘提出的"滋味说"至今仍具启发意义——好诗应该像美食一样让人回味无穷。他对"直寻"创作方法的推崇也很有见地,强调诗歌要直接表现生活感受,反对过度用典。这些观点在今天依然能给我们以创作启发。 我特别喜欢钟嵘对诗歌本质的理解:"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这句话道出了诗歌创作的真谛——它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是心灵对外界刺激的回应。这种观点跨越千年依然鲜活,让我这个现代读者也深受触动。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诗品》毕竟是一千五百多年前的著作。钟嵘的某些评判标准,比如过分强调"雅正",轻视民间歌谣,在今天看来就显得有些狭隘。他对女性诗人的忽视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局限。就像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标准苛责古人一样,我们也不该对古代理论全盘接受。 读《诗品》给我的最大启示是:创作没有固定公式。钟嵘推崇的未必适合所有人,他贬低的也可能别有洞天。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诗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声音。重要的是保持对诗歌的热爱,敢于突破既有的评价体系。 现代诗歌创作更应该百花齐放。我们可以从古典诗歌中汲取营养,但不必拘泥于古人的评价标准。就像T·S·艾略特革新了英语诗歌,庞德开创了意象派,今天的诗人也要有勇气走自己的路。 《诗品》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诗歌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它告诉我们:好诗应该打动人心,但打动的方式可以千变万化。在这个意义上,钟嵘的著作依然能给我们以启发——不是教我们怎么写诗,而是激励我们思考诗歌的本质。 每次重读《诗品》,我都会想起自己刚开始写诗时的困惑与热情。也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它不会给你现成答案,但能点燃你思考的火花。对于热爱诗歌的人来说,这种启发远比具体的评价标准更重要。 所以,我建议读《诗品》时要保持开放心态。欣赏其中的真知灼见,但对那些已经过时的评判标准则要有所保留。最重要的是,要通过阅读找到属于自己的诗歌之路。毕竟,真正的诗人从来都不是靠遵循别人的标准成就伟大的,而是靠忠实于自己的内心。
2025年07月07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