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传信录
靖康传信录
李纲

靖康传信录

李纲  

宋李纲撰。三卷。作者以为宋一再败于金,是由于崇宁、大观以来军政不修、外交软弱之故。欲呼吁朝臣同心协力,同保宗社。因集被受御笔内批及表札章奏等,命笔吏编之。自宣和七年(1125)冬,至靖康二年(1127)春,金军两次南下,纲力主战守,反致罢斥。乃取所藏自钦宗即位以来御笔内批及表札章奏等,编而次之,并叙其本末大概,以成此书。前有自序。本载所著《梁溪集》中,李调元摘出刊入《函海》。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7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552235
靖康之变的始末,记录得很详细。朝廷的决策过程,写得很清楚。李纲亲身经历了这场变故,他的叙述值得重视。当时宋朝面临金兵入侵,形势非常危急。李纲作为主战派,提出了很多建议。但朝廷内部意见不一,最终导致了悲剧发生。这本书详细记载了当时的战况和朝议。我们可以看到,在危机时刻,决策的犹豫会带来严重后果。李纲的坚持是对的,可惜没有被采纳。书中还记录了金兵围城时的具体情况。宋钦宗的应对措施,显得很被动。这些历史教训,对后人很有警示意义。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86895
李纲在《靖康传信录》里写的东西让人看了就生气。他把自己包装成救国英雄,实际上根本没有能力解决问题。北宋都快亡了,他还在这记录自己怎么和皇帝说大道理。记录这些有什么用?敌人已经打到家门口了。 书里写他和宋钦宗的对话特别可笑。他说要整顿军队,结果金兵一来就跑了。他说要改革朝政,最后什么都没改变。他写这些对话就是在给自己脸上贴金。最让人受不了的是他总在强调自己多么忠心。一个真正忠心的人会把国家搞成这样吗? 书里还写了很多大臣之间的争吵。这些内容更没意义。敌人都在攻城了,他们还在争论谁对谁错。李纲把这些都记下来,好像很重要似的。其实就是在推卸责任。 整本书看下来就一个感觉:虚伪。国家都要灭亡了,他还有心情写这些东西。真正该做的事情一件都没做好。这种书除了让人生气,没有任何价值。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13495
靖康年间读《靖康传信录》,又一次明白王朝兴衰不过转瞬,繁华落尽,只剩断壁残垣。李纲用一生见证北宋倾覆,从忠臣到贬官,终究难挽狂澜。我活到三十多岁,明知盛极必衰是天理循环,却还是想挣扎想坚持,同时又怕失败怕绝望。做不到像圣人那样超然物外,又没办法像草木一样麻木不仁。要真正看透这些兴亡之事,恐怕得到五六十岁才行吧,不然这一生未免太清醒太无趣了,这大概就是凡人逃不脱的执念。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96759
有人说:"历史总是由胜利者书写的。"翻开李纲的《靖康传信录》,我却觉得这话不太对。这本书写的是北宋灭亡的过程,作者是当时的宰相,按理说应该很权威。但读着读着,问题就来了。 书里说金兵打来时,朝廷上下都很努力。皇帝很英明,大臣很忠心,将士很勇敢。可问题是,北宋最后还是亡了。如果真像书里说的那么好,怎么会亡国呢?我开始怀疑这里面有多少是真话。 李纲写了很多细节,比如某天开了什么会,谁说了什么话。看起来很真实。但仔细想想,这些都是他一个人记的。当时那么乱,他怎么可能记得这么清楚?更奇怪的是,书里几乎没提他自己的过错。作为宰相,他真的什么都没做错吗? 书里还写了很多忠臣的故事。有人说要以死报国,有人骂奸臣误国。这些故事很感人,但读多了就觉得假。如果真这么多忠臣,国家怎么会乱成这样? 最让我想不通的是,书里对皇帝的描写。说宋钦宗多么忧国忧民,多么勤政爱民。可历史书上说,正是他的犹豫不决害了国家。到底该信哪个? 我合上书,觉得历史可能就是这样。当事人写的东西,总要为自己说好话。我们看到的,永远只是故事的一部分。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87534
"城破之日,金人纵兵大掠,宫室为墟,而君臣束手,坐视其祸。"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