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继
画继
邓椿

画继

邓椿  

画论著作。十卷。宋邓椿撰。初刊于南宋时期。该书一至七卷是当时画家的传记。其中,一至五卷按画家记录:卷一《圣艺》记徽宗皇帝;卷二《侯王贵戚》记郓王等十三人,都是王侯贵族画家;卷三《轩冕才贤》、《岩穴上士》记苏轼等二十三位画家;卷四《搢绅韦布》记刘明复等四十五位画家;卷五《道人衲子》、《世胄妇女》记甘风子、宋庄等四十一位画家。六、七两卷按画类记录:卷六分《仙佛鬼神》、《人物传写》、《山水林石》、《花竹翎毛》四类,共记画家七十五人;卷七分《畜兽虫鱼》、《屋木舟车》、《蔬果药草》、《小景杂画》四类,共记画家二十二人。卷八所记乃作者所见私家收藏的作品目录,题《铭心绝品》。九、十两卷则以杂记体裁,阐述绘画艺术的理论见解。《画继》的最早版本是南宋临安府陈道人书籍舖刊本。现存通行的有明王世贞《王氏画苑》本、明毛晋刻《津逮秘书》本、清张海鹏《学津讨原》本、清《四库全书》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点校本。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1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197374
邓椿在《画继》里说:"画者,心之迹也。"这句话让我想了很久。现代人看画总是先问值多少钱,古人看画却能看到画家的心思。我开始注意身边会画画的朋友,发现他们确实和别人不一样。 我喜欢《画继》里记录的那些画家故事。比如李公麟画马,先要观察真马几个月。还有米芾,见到好画就想尽办法要买,买不到就整夜睡不着。这些故事让我明白,好画不是随便画出来的。 书里把画家分成不同等级,我觉得很有道理。真正的大师很少,多数人只是把画画当成工作。宋徽宗建立画院,要求画家既要画得像,又要有意境。这个标准现在看还是很高的。 我开始按书里说的方式看画。先看整体气韵,再看笔墨技法。特别是山水画,远看要有气势,近看要见笔力。这样看画确实能看到更多东西。 最近去博物馆,特意看了几幅《画继》里提到的画。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确实像书中说的那样雄伟。郭熙的《早春图》也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这些画经过几百年,还是能打动人心。 我发现《画继》不仅讲绘画,更讲做人。好画家往往人品也好,比如文同画竹,是因为真正喜欢竹子。这让我想起现在有些画家,画什么都是为了卖钱。 书上说看画要安静,要用心。我试了几次,确实比走马观花有意思。有时候一幅小画也能看很久,能看出画家当时的心情。 现在看到好画,我会多站一会儿。虽然不懂专业技法,但能感觉到画里的生命力。这大概就是邓椿说的"心之迹"吧。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17992
《画继》这部书,表面上看是记录宋代画坛的盛况,实则不过是文人雅士的自我标榜罢了。邓椿笔下那些所谓"神品""妙品"的评定,说到底还是士大夫阶层的审美趣味在作祟。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尽是权贵们的收藏轶事、文人间的酬唱往来,仿佛整个宋代画坛就是他们这个圈子的后花园。那些被反复称颂的画家,有几个不是依附于权贵门下?他们的作品被吹捧得天花乱坠,可曾想过民间画工的心血就这样被轻描淡写地略过了? 仔细琢磨就会发现,邓椿的品评标准处处透着文人的优越感。什么"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看似高深莫测的术语,实则是在用一套既定的框框来束缚艺术创作。画家们不得不迎合这种审美,否则就难入法眼。更可笑的是,那些被奉为圭臬的评画标准,说到底不过是文人士大夫为了彰显自己高人一等的把戏。他们把绘画也纳入到"雅"的范畴,与其说是推崇艺术,不如说是要把艺术也变成他们这个阶层的专属玩物。 书中对画院制度的描述尤其耐人寻味。邓椿笔下那些宫廷画师,看似风光无限,实则不过是皇权的装饰品。他们的创作必须符合帝王喜好,稍有逾越就可能招致祸端。这种制度下的艺术,怎么可能真正自由发展?可笑的是,邓椿对此不仅毫无反思,反而津津乐道于画师们如何揣摩上意、争宠斗技。读来只觉得可悲,这些本该追求自由表达的灵魂,就这样被体制驯化成了精致的工具。 更值得玩味的是书中对文人画的推崇。邓椿不厌其烦地记录文人们的即兴之作,将之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这种对"墨戏"的过度追捧,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垄断。他们把即兴的、不事雕琢的创作方式神圣化,不过是要标榜自己不同于俗流的身份。在这种评判体系下,那些需要长期磨练技艺的画工作品,反而被贬为"匠气"之作。这种双重标准,暴露了文人阶层对艺术话语权的把持。 通观全书,最令人不适的是那种无处不在的等级观念。画家被分为三六九等,画作被贴上各种标签,仿佛艺术的价值可以像货物一样分门别类。邓椿笔下那些所谓的"鉴赏",不过是在重复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教条。他们用一套看似客观的标准,实则维护着自己的文化特权。在这种体系下,真正具有突破性的创作往往难获认可,因为挑战既定秩序的作品首先就会被排除在评价体系之外。 尤为讽刺的是,邓椿在书中对画坛流变的记述。他看到了风格的更迭,却看不到背后的权力更替。每一代画风的兴起,往往伴随着新的权贵集团的崛起。那些被奉为主流的画派,有几个不是依附于当时的权力中心?艺术史就这样被书写成了权力更迭的注脚,而邓椿却浑然不觉,还在沾沾自喜地记录着这些"盛事"。 掩卷沉思,不禁要问:艺术的真谛究竟是什么?是被少数人垄断的审美游戏,还是自由表达的生命力?《画继》留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或许恰恰是它没有说出的部分——那些被忽视的、被边缘化的创作,可能才是艺术最本真的模样。当后人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时,或许会发现,真正推动艺术发展的,从来不是那些被记录在案的"名家",而是在体制外默默探索的无数无名氏。 邓椿不会知道,他所精心构建的这套艺术史观,终将被时代所超越。就像那些曾经辉煌的王朝制度一样,这种由少数人垄断的艺术评判体系,终将在更广阔的文化视野面前显得狭隘而陈旧。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而任何试图将之固化的努力,最终都会被证明是徒劳的。读《画继》,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部画史,更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权力与艺术之间永恒的张力。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43935
这画论说啥呢?看半天没懂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03026
画继记录了北宋杰出画家事迹。邓椿为人专注绘画。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89265
"画者,文之极也。" —— 邓椿《画继》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