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744230
2025年09月04日
翻开《魏文帝集》的那一刻,我隐约感到某种不安。这不安源于对曹丕这个人的复杂认知——他既是终结汉室的篡位者,又是建安文学的继承者;既是政治上的胜利者,又是文学史上的阴影人物。抱着这种矛盾心态,我开始了与这位"魏文帝"的对话。 说来惭愧,我对曹丕的了解最初竟来自《三国演义》。在那个充满戏剧性的故事里,他永远是那个阴险狡诈的继承人,用权谋算计着父亲曹操和弟弟曹植。直到真正翻开他的文集,才发现历史人物的复杂性远非小说所能概括。曹丕的文字里,既有帝王气象,又有文人情怀;既有政治家的世故,又有诗人的敏感。这种矛盾性让我困惑——究竟哪一个才是真实的曹丕? 《魏文帝集》中最让我意外的是那些充满人情味的作品。比如《与吴质书》,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挚友情,与我想象中那个冷酷无情的政治动物判若两人。他写道:"岁月易得,别来行复四年。三年不见,《东山》犹叹其远,况乃过之?"这样的文字,分明是一个重情重义的文人,而非一个只知权术的帝王。我不禁怀疑,是否我们对他的评价太过简单粗暴? 但更让我困惑的是文集中那些充满矛盾的文字。一方面,他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将文学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另一方面,他又在《自叙》中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好驰马试剑",以武事自娱。这种文武并重的气质,与后世文人形象相去甚远。更令人费解的是,他在《与王朗书》中写道:"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这种对名节的执着,与他实际的政治行为形成鲜明对比。 说到《典论·论文》,这可能是《魏文帝集》中最具影响力的篇章。在这里,曹丕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观点,强调文学作品应当体现作者的个性气质。这种文学主张在当时可谓开风气之先。但奇怪的是,这种强调个性的文学观,与他本人的作品风格似乎并不完全吻合。他的诗文往往显得克制而内敛,少有放纵恣肆之作。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差距,让我对他的文学主张产生了怀疑——他到底是真心信奉这些观点,还是仅仅在构建一种文学理论? 《魏文帝集》中的诗歌部分也给我带来不少困惑。与弟弟曹植相比,曹丕的诗作显得更为平实内敛。比如《燕歌行》中"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描写,虽工整却不惊艳。但细读之下,却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克制之美。这种美不是绚烂夺目的,而是需要慢慢品味才能体会的。我不禁想,这是否正是曹丕性格的写照——表面平静,内里汹涌? 最令我困扰的是文集中那些涉及政治的文字。比如《让县自明本志令》,表面上是一篇谦让的表文,实则处处在为自身行为辩护。这种政治文书的写作艺术,让我既佩服又警惕。佩服的是其文字技巧之高超,警惕的是其中可能隐藏的政治算计。这种矛盾感受贯穿了我阅读《魏文帝集》的整个过程。 读完《魏文帝集》,我对曹丕的印象反而更加模糊了。他既是文人又是帝王,既有真情又有权谋,既提倡个性又自我克制。这种复杂性让我难以对他做出简单评价。也许,这正是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从来就不是非黑即白的。 掩卷沉思,我不禁想到一个问题:当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时,是否太过依赖后世的简单标签?曹丕被贴上了"篡位者""迫害曹植的兄长"等标签,这些标签固然有其事实基础,但是否掩盖了他作为文人的另一面?《魏文帝集》的存在,至少提醒我们:历史人物往往是多面的,文学与政治、情感与权谋,可能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人身上。 这种认知让我感到困惑,也让我对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有了新的思考。也许,阅读《魏文帝集》的价值,不在于找到一个确定的答案,而在于学会接受这种复杂性带来的困惑。毕竟,理解历史人物,就像理解我们身边的人一样,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魏文帝集
知书房
魏文帝集
曹丕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陆机集
知书房
陆机集
陆机 著
晋代诗文别集。陆机撰。陆机字士衡,曾官平原内史。陆云《与兄平原书》称“集兄文为二十卷”,可见陆机的作品在其生前已由陆云编辑成集。《隋书·经籍志》著录“晋平原内史《陆机集》十四卷”,并注明:“梁四十七卷,录一卷,亡。”说明南北朝时期,陆集卷帙浩繁,到隋唐时散佚已多。宋代公私书目著录《陆机集》仅10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陆机)所著文章凡三百余篇,今存诗赋、论议、笺表、碑诔一百七十余首,以《晋书》、《文选》校正外,余多舛误。”晁说可证宋刊10卷本乃是宋人据唐前类书、总集重新纂辑的,故其中残篇断简较多。南宋庆元间,徐民瞻汇刻陆机、陆云集为《晋二俊文集》。明正德间,陆元大据徐本翻刻,其中《陆士衡集》10卷是现存最早的刻本。明人汪士贤辑《汉魏诸名家集》即用陆元大本。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金涛声点校本《陆机集》,亦以陆元大翻宋本为底本,校以北京图书馆所藏影宋抄本,并参校总集、类书及史传资料。原集10卷保持不变,凡赋4卷,诗、乐府3卷,杂著1卷(包括《演连珠》50首),文2卷。经考证,诗的部分删去卷7《悲哉行》(萋萋春草生)1首,此为谢灵运诗;文的部分删去卷9《吴丞相江陵侯陆公诔》1篇,此为陆云作。点校中辑录的集外佚文,按赋、诗、文编为3卷,附于10卷之末作为《补遗》。此本还附载陆机的专著(《晋纪》、《洛阳记》、《要览》)遗文,以及陆机传记、陆机集序跋资料。又,近人郝立权著有《陆士衡诗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河东赋
知书房
河东赋
扬雄 著
辞赋名篇。西汉扬雄作。《汉书》见载。元延二年(前11)三月,成帝帅群臣,横渡黄河,行幸河东祭祀后土。“既祭,行游介山,回安邑,顾龙门,览盐池,登历观,陟西岳,以望八荒”(《汉书》扬雄“自序”)。天子追踪殷周之墟,遥思尧舜之风,雄以为“临川羡鱼,不如归而结网”。于是上《河东赋》以劝。此文可分为三段:开段为前引,写暮春谒神于河东,形容车驾旌旗之盛。中段述成帝追观先代遗迹:览介山,思晋文公及介子推;追慕大禹疏决龙门;登历观(山西永济县山名)而望舜之所耕。他将这些遗迹与远处战场陔下(项羽败处)南巢(夏桀败处)相较,认为这些地方均不如河东。于是天子乘翠龙,渡大河,登华山,该地祥云迎,甘雨降,天子遂叱风伯,呵雨师,大致斥令制风制雨。最后一段乃为对天子及汉代的歌功颂德,而这篇赋的结尾不带任何规谏之辞。扬雄自谓此文目的在于劝。然细绎全文,此赋表面上是对王朝汉德的颂扬,实际上寓讽谏于颂扬之中。姚鼐《古文辞类纂》评云:“《上林》之末有游乎六芝之囿及翱翔书圃之语。此文(《河东赋》)法之,借行游为喻,言以天道为车马,以六经为容,行乎帝王之途,何必巡望山川以为观览乎。”全文仿《楚辞》体,亦融合散体之字句。《汉书·扬雄传》所收录之四赋,《文选》仅此篇未录,其由盖因其体裁和文句不特出,此赋或非子云之佳作也。
嵇中散集
知书房
嵇中散集
嵇康 著
诗文别集。嵇康作。原本散佚,现存刊本以明嘉靖四年(1525)黄省曾仿宋刻本为最早,凡10卷,包括诗1卷,文9卷。另有明薛应旂刻1卷本,张燮刻6卷本,张溥刻1卷本等。近人鲁迅根据明代吴宽丛书堂钞本辑校,题《嵇康集》,凡10卷,另有序跋及《逸文考》、《著录考》等,1938年收入《鲁迅全集》第9卷,1956年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单行本。近人戴明扬据明黄省曾仿宋本参诸别本校注,题《嵇康集校注》,并收有大量有关嵇康生平事迹及评论材料,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嵇康(224—263),字叔夜,三国魏谯郡铚(今安徽宿县西南)人。早孤,有奇才,博洽多闻,做过中散大夫,故世称嵇中散。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为竹林七贤之一。为曹操孙曹林女婿,政治上被认属曹魏集团,遭司马氏集团杀害。本集存诗50多首,其中四言诗20多首,著名者为其《幽愤诗》,作于入狱遭杀之前,叙述了他托好老庄、淡泊寡俗的志向与高远的性格,感情充沛,风格峻切,甚为感人。《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19首也多为人称举。刘勰《文心雕龙》与钟嵘《诗品》等对其诗都有很高的评价。而其散文成就又高于诗歌。集中论说文存9篇,以《养生论》、《难自然好学论》、《声无哀乐论》、《管蔡论》,《明胆论》最为重要。“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其书信今存2篇,以《与山巨源绝交书》为人推重。另有《圣贤高士传》,记自混沌之世至作者当时的隐士高人原119人,存52人之传、5人之赞。再有《琴赋》。全集所收诗文在魏晋文学中占重要地位,后世历被高评和师法。
精选书评
知书客801582
在图书馆角落翻到这本《魏文帝集》,前后读了三次。大多数人都在讨论曹丕的文采和权谋,我却更在意他留下的那些诏书和书信。读着读着,突然觉得这个被历史说成阴狠的人,其实也会在信里关心百姓收成,会为旱灾睡不着觉。帝王高处不胜寒,却仍在文书里透露出普通人的忧虑。这比那些华丽诗赋更让我触动。
魏文帝集
知书房
魏文帝集
曹丕
知书客424575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曹植笔下堪怜的洛神与飘逸洒脱的诗句,恰似其人其文写照,在汉魏风骨间独树高标,《曹子建集》中无论《洛神赋》的绮丽悲情,抑或《白马篇》的慷慨恢宏,俱显其"八斗之才"的华茂风流,读者开卷时但见建安风骨与个人际遇熔铸而成的文字珠玉,堪为中国文人诗赋传统中最动人的生命咏叹。
曹子建集
知书房
曹子建集
曹植
知书客614826
大多数人都被《洛神赋》里那些华丽的句子吸引,我却觉得曹植写洛神的那段最打动人。他写洛神的姿态很具体,不是简单的漂亮,而是让人感受到她的温柔和灵动。重要的是,他没有把洛神写成高高在上的神仙,而是让她有人的情感。这样的描写让读者觉得亲近,也让整篇文章有了温度。曹植用平常的语言写出不平常的美,这一点很了不起。
洛神赋
知书房
洛神赋
曹植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