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131086
2025年06月28日
翻开《大观茶论》,大多数人惊叹宋徽宗对茶事的精研,我却更在意他身为帝王却甘愿俯身草木间的姿态。天下至尊放下身段,细细记录碾茶的火候、点茶的手法,这份痴心实在难得。皇帝本该关注军国大事,他却为一片树叶耗费笔墨,可见人都有卸下身份的时刻。权力与风雅原来可以共存,只是后人往往只记得他亡国的结局。
大观茶论
知书房
大观茶论
赵佶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煮泉小品
知书房
煮泉小品
田艺蘅 著
明代关于泉品之茶书,1卷,田艺蘅撰。汇集历代论茶与水的诗文,并分类归纳为九种水性,于1554年写成。全书一卷,是书主要记载煮茶的各种水品。书中将水品分为十类:一源泉、二石流、三清寒、四甘香、五宜茶、六灵水、七异泉、八江水、九井水、十绪谈。书中内容多半前人已经谈及,不出《水品》、《茶经》之外,文字也多旧文,没有什么标新立异的看法。其中重点论述严格择水与烹茶的关系。
乐论
知书房
乐论
阮籍 著
三国魏阮籍作。《乐论》继承孔子以来儒家的音乐观念。中国古代乐论正统思想的核心是“和”。《礼记·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宋代理学家程颐概括的更为明确: “礼只是个序,乐只是个和。”这个“和”并不单指狭义的和谐,它包括音乐的性质,音乐美的标准以及音乐的社会作用等等。而且儒家的论乐总是与礼相提并论的,只有礼乐同施,人与人的关系才能相亲相敬。阮籍在《乐论》中完全继承了这种观点,他认为孔子只是开个头,并未举出大概,而他却要细加考察。首先他指出“和”是音乐最高的审美标准,也是圣人、先王制乐的准则。只有合于这个标准,才能实现“移风易俗”的社会功能。在“昔者”与“其后”的比较中,他推出雅乐是“正乐”的范本,因为它“使人无欲,心平气定”,甚至使孔子在齐闻《韶》,竟然“三月不知肉味”。最后归结为“圣人之乐,和而已矣”。儒家之所以这样推崇“平和”及雅乐,因为它符合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中庸思想;雅乐的内容多以演述文治武功为主,有利于维护统治者的权威。所谓“礼乐正而天下平”,就是要求礼不能逾其制,乐不能失其声,这样才能尊卑有序,定象平心。阮籍甚至认为,礼乐虽然与时俱变,但“和”的准则却不能改,只要“改其名目,变造歌咏”就行了,其结果必然把雅乐引向公式化概念化的死胡同。与雅乐相对立的是淫声,这是传统音乐思想家所摒弃的“邪音”。值得重视的是, 《乐论》正视淫声是衰末之世的音乐, “乐废则淫声作”,而且这种音乐来自现实,题材广泛,为“百姓”所“安服”。 《乐论》说它“取于近物,同于人间;各求其好,恣意所存;闾里之声竞高,永巷之音争先;儿童相聚,以咏富贵,刍牧负戴,以歌贫贱;君臣之职未废,而一人怀万心也。”淫声虽然违背了和的宗旨,其感染力却远远为雅乐所不及。
乐府杂录
知书房
乐府杂录
段安节 著
又名《琵琶录》。笔记。一卷。唐段安节撰。安节临淄邹平(今山东淄博)人。生卒及字号不详。段成式子,温庭筠之婿。乾宁中为国子司业,仕至吏部郎中,沂王傅。通晓音律,能自度曲(《新唐书·段成式传)》。为补崔令钦《教坊记》之不足,而作是书。约成于唐末。录有乐部九则,歌舞、俳优三则,乐器十三则,乐曲十一则,傀儡戏一则。举凡唐代乐部管理制度、宫廷与民间乐曲、舞蹈、乐器之源流及艺伎小传均有记载。末附《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今图已亡,但对唐代燕乐研究,弥足珍贵。有《有山阁丛书》钱熙祚校本,《说郛》本,《古今说海》本等。今被收入一九五九年中国戏剧出版社《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精选书评
知书客373713
看他狎昵杯盏之间,却以为天下风雅尽在方寸茶席。一部《大观茶论》,字字精工似窑器,却掩不住骨子里的轻佻——北狩路上可还有闲心论水品?茶道本为清心,偏教他玩成了斗奢的戏法。明窗净几背后,是花石纲砸断的民筋民骨。这般"道君皇帝",倒与后世那位"十全老人"隔代相映,都把雅趣玩成了亡国的谶语。
大观茶论
知书房
大观茶论
赵佶
知书客663690
怪书,茶道之迷茫。烦人、累人、恼人!从前往后看不懂,从后往前也不懂。看完一遍不懂,再看一遍还是不懂。懂茶的人可能懂,不懂茶的人肯定不懂。想学茶时别读,学会茶后更别读。求人不如求己,看书不如看水。看水泡茶还实在些!
大观茶论
知书房
大观茶论
赵佶
知书客732097
赵佶不是一个称职的皇帝,但他肯定是茶方面的专家。艺术领域书画茶,确乎还是有一手,文官天下也得见一般。 古人最让人叹服的就是精研精神,产地、采制、品质、烹试、点茶、贮藏、烘焙等等无一不专,我读茶、牡丹花、养鱼的一些感触。
大观茶论
知书房
大观茶论
赵佶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