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732097
2025年04月22日
赵佶不是一个称职的皇帝,但他肯定是茶方面的专家。艺术领域书画茶,确乎还是有一手,文官天下也得见一般。 古人最让人叹服的就是精研精神,产地、采制、品质、烹试、点茶、贮藏、烘焙等等无一不专,我读茶、牡丹花、养鱼的一些感触。
大观茶论
知书房
大观茶论
赵佶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法书论
知书房
法书论
蔡希综 著
一卷。书论。唐代蔡希综撰。希综,天宝年间书法家,曲阿(今江苏丹阳)人,希逸、希寂之弟。希综工翰墨。是编自述家世及前代书家之书学渊源,其要旨则归本于论用笔。共计五段,一、述家世。其家历世皆传儒素,尤尚书法,自十九代祖东汉左中郎邕至第四兄缑氏主簿希逸、第七兄洛阳尉希寂,皆有时名为世所重。二、追叙诸家授受渊源。述及大篆、隶书、楷法、八分、章草之始兴,历数了自周宣王至东汉期间五十余位书家,结语赞曰:“若盛传于代以为贻家之宝,则八体之极是归乎钟、蔡,草隶之雄是归乎张、王,此四贤者,自数百载来未之逮也。”三、引右军、蔡中郎之论,议用笔之法。言欲须先“适意任情,”次须“正坐静虑,随意所拟,言不出口,气不再息,则无不善矣”。四、历述钟繇、右军学皆大成之经验。钟繇从师学而精思,三十余载,行坐未尝懈怠,寝息间,“画其被,皆为之穿”。用功若此。右军习字,尤重心意,“书之为意,取类非一”。求字字意殊,骨气雄强,爽然飞动,终得其精妙。评曰: “是知学成非一师之能致,非好奇博艺之士,不能有知。”五、议下笔之法,曰:“夫始下笔,须藏锋转腕,前缓后急,字体形势状如虫蛇相钩连,意莫令断。仍须简略为尚,不贵繁冗。至如棱侧起伏,随势所立。大抵之意,圆规最妙。其有误发,不可再摹,恐失其笔势。若字有点处,须空中遥下掷,其势犹高峰坠石。”盛赞古之君子张伯英、张旭、崔长史、蔡伯喈等硕学多闻,笔力精深,“匪直禄取一朝,故亦誉流千祀”。统观全篇,所论多杂采诸家之言,无甚深诣。有《书苑菁华》本、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本等。
画继
知书房
画继
邓椿 著
画论著作。十卷。宋邓椿撰。初刊于南宋时期。该书一至七卷是当时画家的传记。其中,一至五卷按画家记录:卷一《圣艺》记徽宗皇帝;卷二《侯王贵戚》记郓王等十三人,都是王侯贵族画家;卷三《轩冕才贤》、《岩穴上士》记苏轼等二十三位画家;卷四《搢绅韦布》记刘明复等四十五位画家;卷五《道人衲子》、《世胄妇女》记甘风子、宋庄等四十一位画家。六、七两卷按画类记录:卷六分《仙佛鬼神》、《人物传写》、《山水林石》、《花竹翎毛》四类,共记画家七十五人;卷七分《畜兽虫鱼》、《屋木舟车》、《蔬果药草》、《小景杂画》四类,共记画家二十二人。卷八所记乃作者所见私家收藏的作品目录,题《铭心绝品》。九、十两卷则以杂记体裁,阐述绘画艺术的理论见解。《画继》的最早版本是南宋临安府陈道人书籍舖刊本。现存通行的有明王世贞《王氏画苑》本、明毛晋刻《津逮秘书》本、清张海鹏《学津讨原》本、清《四库全书》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点校本。
棋经十三篇
知书房
棋经十三篇
佚名 著
《棋经十三篇》是宋朝时出现的一部在我国围棋发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的著作。《棋经十三篇》的价值,首先在于它的系统性。我国古典围棋理论,从尹文子和太叔文子算起,中经班固《弈旨》、马融《围棋赋》等,到了敦煌写本《棋经》和王积薪的《十诀〉,才逐渐开始系统化。但真正建立起一个体系的,还要算《棋经十三篇》。这标志著我国古典围棋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精选书评
知书客217713
读《大观茶论》时总有种奇怪的感觉。赵佶写得很详细,从茶叶的产地到制作方法都讲得很清楚。但问题在于,他身为皇帝,为什么会对这种小事如此在意?书中对茶具、火候的描述确实专业,可这些内容和一个皇帝该关心的事似乎没什么关系。整本书读下来,很难理解他到底想表达什么。是真心热爱茶道,还是另有深意?这种矛盾感让人困惑。
大观茶论
知书房
大观茶论
赵佶
知书客874645
宋徽宗这皇帝挺有意思,一面在政事上昏聩误国,一面却写出了中国茶事的第一经典。他的《大观茶论》,字字都透着帝王家才有的气派,连罗碾、分茶这等细微事也要亲笔立论。最妙的是他写茶汤要"白乳浮盏面",如此讲究,与北宋沉沦时的奢侈风气倒是一脉相承。帝王论茶,本是风雅,却总让我想起汴京城破时,那些被金兵踩碎的茶盏。
大观茶论
知书房
大观茶论
赵佶
知书客873428
妙论,茶道之圭臬!快意、尽意、真意!可细品,可粗尝,可静观,可喧饮。晨起可读,夜深亦可读。茶圣可参透,稚子也能懂。失意时奉为箴言,得意时当作知己。煎茶不如知茶,知茶不如通茶。通茶之秘!千年帝王手笔,今日仍令茶客拍案。一盏清茶见天地,半部茶经悟人生。吾辈何其幸,得此真传!
大观茶论
知书房
大观茶论
赵佶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