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217713
2025年07月31日
读《大观茶论》时总有种奇怪的感觉。赵佶写得很详细,从茶叶的产地到制作方法都讲得很清楚。但问题在于,他身为皇帝,为什么会对这种小事如此在意?书中对茶具、火候的描述确实专业,可这些内容和一个皇帝该关心的事似乎没什么关系。整本书读下来,很难理解他到底想表达什么。是真心热爱茶道,还是另有深意?这种矛盾感让人困惑。
大观茶论
知书房
大观茶论
赵佶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用笔法
知书房
用笔法
钟繇 著
三国魏钟繇著。载于宋陈思《书苑菁华》卷一《秦汉魏四朝用笔法》。以自然元气宇宙论讨论书法艺术,认为“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非凡庸所知”。书法家创造书法就如天以自然元气赋予万物,产生和创造了地上万物的美。文中还忆其学书:“吾精思学书三十年,读他法未终尽,后学其用笔。若与人居,画地广数步,卧画被穿过表,如厕终日忘归。每见万类,皆画象之。”强调书家学习用笔的重要性,描其艰辛。所谓“每见万类,皆画象之”,主张学书根本上应师法天地自然。其说在中国书法美学上有重要地位。
古画品录
知书房
古画品录
谢赫 著
又称《古今画品》或《画品》。 画评、 画品。南朝齐谢赫。 南朝齐梁画家谢赫著。共一卷。成书于梁武帝中大通四年至太清三年(532~549)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系统的品评画家绘画的论著。 有《津逮》本、《说郛》本、《百川学海》本、《书画谱》本、《学津讨原》本、《美术丛书》本。评论自三国吴到萧梁三百年间二十七个名画家的绘画作品。根据他们的艺术造诣, 分成六品: 第一品陆探微、曹不兴、卫协、张墨、荀勖。第二品顾骏之、陆绥、袁茜。第三品姚昙度、顾恺之、毛惠远、夏瞻、戴逵、 江僧宝、 吴暕、 张则、陆杲。第四品蘧道愍、章继伯、顾宝光、王微、史道硕。第五品刘顼、晋明帝、刘绍祖。第六品宗炳、 丁光。提出了“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的“六法论”,作为人物画创作和品评的准则。指出了绘画的社会功能为“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为中国第一部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品评绘画的重要著作。树立了绘画批评的典范,成为后世论画和鉴赏批评的标准, 以致“六法”一词,后来引伸成为中国画的代称,或理论、技法的总称。
与梁武帝论书启
知书房
与梁武帝论书启
陶弘景 著
南朝陶弘景撰。是作者写给梁武帝的论书信札。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人称“陶隐居”,为齐梁间著名书法家。梁武帝萧衍为书法史上帝王书法家中的佼佼者之一。《论书启》主要评“钟张”、“二王”(钟繇、张芝、王羲之、王献之)之优劣。萧衍在《论书启》中曾对钟王“褒贬大备”,一言以蔽之曰:“元常(钟)老骨”,“子敬(献之)懦肌”,“逸少(羲之)得进退之间”,陶对萧的“玉科”奉若神明,对王献之书风斥之谓“沦迷”,二人所见略同。
精选书评
知书客189916
徽宗此作,诚为茶道之圭臬。彼时天子亲撰,以帝王之尊而嗜茶之精微,足见宋人风雅之盛。其论水之轻清,器之洁雅,火之缓急,莫不曲尽其妙。尤可贵者,能将茶事提升至道术之境,非徒口腹之欲也。今人读之,犹见汴京茶肆中碾声初动,松风乍起的景象,不禁神往。帝王文章能传世者稀,而此作独以茶香流芳千载,岂非异数?
大观茶论
知书房
大观茶论
赵佶
知书客373713
看他狎昵杯盏之间,却以为天下风雅尽在方寸茶席。一部《大观茶论》,字字精工似窑器,却掩不住骨子里的轻佻——北狩路上可还有闲心论水品?茶道本为清心,偏教他玩成了斗奢的戏法。明窗净几背后,是花石纲砸断的民筋民骨。这般"道君皇帝",倒与后世那位"十全老人"隔代相映,都把雅趣玩成了亡国的谶语。
大观茶论
知书房
大观茶论
赵佶
知书客874645
宋徽宗这皇帝挺有意思,一面在政事上昏聩误国,一面却写出了中国茶事的第一经典。他的《大观茶论》,字字都透着帝王家才有的气派,连罗碾、分茶这等细微事也要亲笔立论。最妙的是他写茶汤要"白乳浮盏面",如此讲究,与北宋沉沦时的奢侈风气倒是一脉相承。帝王论茶,本是风雅,却总让我想起汴京城破时,那些被金兵踩碎的茶盏。
大观茶论
知书房
大观茶论
赵佶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