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783154
2025年09月04日
读完潘岳的《哀永逝文》,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只觉得心里很平静,也很温暖。这篇文章很短,但写得很好。潘岳写的是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但他没有过分悲伤,反而让人觉得生活还在继续。 文章开头直接写景,写得很简单。他写秋天落叶,写寒风吹过,这些景象让人想到生命的流逝。但他没有停留在这里,很快转到对亲人的回忆。他写亲人生前的样子,写他们的笑容,写他们说过的话。这些回忆让人感到亲切。 潘岳的语言很朴素。他不用华丽的词藻,只是把心里的话说出来。这样的写法让人觉得真实。他没有刻意渲染悲伤,而是让感情自然流露。读完后不会觉得沉重,反而有种释然的感觉。 文章最后回到现实。他写自己站在亲人墓前,看着周围的景色。这时候他已经平静下来,开始接受现实。这样的结尾让人感到希望。整篇文章就像一次完整的心理过程,从悲伤到平静,最后回到生活。
哀永逝文
知书房
哀永逝文
潘岳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娇女诗
知书房
娇女诗
左思 著
诗。西晋左思作。明谭元春评此诗说:“字字是女,字字是娇女,尽情尽理尽态。”(《古诗归》)钟惺也说:“通篇描写娇痴游戏处不必言,如握笔、执书、纺绩、机杼、文史、丹青、盘槅等事,都是成人正经事务,错综穿插,却妙在不安详,不老成,不的确,不闲整,字字是娇女,不是成人。而女儿一段聪明,父母一段矜惜,笔端言外,可见可思。”(同上)此诗是左思一首著名诗篇,描写自己两个小女儿天真活泼、顽皮娇憨的神态,生动逼真,声态并作,使两个幼儿的形象跃然纸上,极象一幅风俗画。此诗对后世影响很大,象陶渊明的《责子》诗,杜甫《北征》中关于女儿的吟咏,李商隐的《骄儿诗》等,都是学习这首诗创作而成的。
何水部集
知书房
何水部集
何逊 著
别集名。南朝梁何逊(郯城人)作。逊曾官水部员外郎,故名。原集久佚,明薛应旗有辑本2卷。又明张燮辑本3卷,附录1卷。因逊曾为庐陵王室记室,故又名《何记室集》。又明张溥辑本合为一卷。凡赋、笺、书共11篇,乐府4首,诗97首,联句16首。1980年,中华书局据张燮本排印,作了校刊,名《何逊集》。增佚诗4首,序跋3篇。逊早年即以诗文著称,其文与刘孝绰并见重,当时谓之“何刘”,其诗与阴铿颇相似,后人谓之“阴何”。集中所存100余首诗,多为赠答及纪行之作,写景抒情皆精妙,语言清新隽美,明净自然,颇有谢朓风致,但乏风骨,比较平弱。《临行与故游夜别》、《赠诸游旧》、《与胡兴安夜别》等诗,是其优秀之作,情真意切,耐人寻味,其中写景诸联,细致精当,工于炼字,颇有唐诗的境界格调。清沈德潜《古诗源》称其“情辞宛转,浅语俱深”。诗中有不少写景名句如“岸花临水发,江燕绕樯飞(《赠诸游旧》),“野岸平沙合,远山远雾浮”(《慈姥矶》)等,向为后人称道。杜甫极推许其诗,《解闷》诗中云“颇学阴何苦用心”。另集中所存少量辞赋和骈文,无显著特色,成就远不及其诗。
高唐赋
知书房
高唐赋
宋玉 著
先秦辞赋。旧题战国楚宋玉作。见于南朝梁萧统编《文选》卷19。赋首有序,写宋玉为楚襄王述说,楚国先王游于高唐之台时,曾梦见巫山之女,“王因幸之”。此女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楚王听罢,便令宋玉撰《高唐赋》。赋先写高唐之大,登岩眺望,可观百谷汇集。然后写树木郁盛,奇葩覆盖,盘石险峻。又写花卉香草,斗艳吐芳,众雀嗷嗷,雌雄相失,哀鸣相号。再写当年的游仙方士以及礼神、打猎的情景。这篇赋等于引导楚王游览了一趟高唐。最后讲“思万方,忧国害,开贤圣,辅不逮”,即所谓“曲终奏雅”,稍进讽谏之意。刘勰《文心雕龙·诠赋》指出宋玉的赋,“述客主以首引,极声貌以穷文”。这两大特点,在《高唐赋》中充分地显现出来。历代学者对宋玉《高唐赋》及其他几篇赋的真伪,提出过一些疑问,认为当出于汉武帝以后人的假托,但无确据。《高唐赋》对汉赋影响较大,所述高唐神女的故事,在后世读者中流传颇广,以至历代文学作品中常以“巫山云雨”来比喻男女情爱。
精选书评
知书客216732
十月初开始读这篇文章,到十一月底才看完。中间反复读了四五遍,还是不太明白作者想表达什么。文章写的是亲人去世的痛苦,但感觉情绪很混乱。作者用了很多比喻,但效果不好,反而让人更糊涂。我努力想理解其中的感情,但是抓不住重点。结尾很突然,好像没写完一样。这种文章读起来很累,但也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读下去。
哀永逝文
知书房
哀永逝文
潘岳
知书客184389
刚读完潘岳的《哀永逝文》,感觉情感有点刻意。作者写死亡,写悲伤,但读起来总觉得不够真实。文字很讲究,可总觉得在表演悲痛。再读几遍,反而觉得这种悲伤有点做作。可能作者太在意文采,忘了真实感受更重要。好的文章应该先打动自己,再打动别人。这篇看起来是反着来的。
哀永逝文
知书房
哀永逝文
潘岳
知书客268255
自暮春展卷,至仲夏掩册,历时二月余,反复涵咏此文。潘安仁以清丽之笔,写至痛之情,字字凝血,句句锥心,非亲身经历丧妻之痛者不能道也。其"帷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二语,尤令我击节称叹。晋人重情若此,千载而下犹能令人泫然。安仁虽以貌美见称于世,然此篇哀诔之文,方见其真才实学。庚子长夏,筱堂批阅于姑苏城南。
哀永逝文
知书房
哀永逝文
潘岳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