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666244
2025年08月01日
从钟繇的《用笔法》中读来,总觉得纸上谈兵多于实际效用。随着书法练习的深入,越发觉得那些玄之又玄的笔法理论,不过是对自然书写的一种过度解读。人总是很难相信,真正的好字需要如此繁复的规则束缚。文中那些所谓的"藏锋""露锋",在真实的书写中往往浑然天成,何必刻意为之? 想到王羲之的《兰亭序》与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真正传世的杰作何曾拘泥于这些条条框框?从钟繇的理论中,看到的不是书法的真谛,反而是一种对创造力的桎梏。或许这就是理论与实践永远存在的鸿沟。能理解其初衷,但唯一不变的总是变化。 虽是笔法之论,也可以看出古人对于形式的执着。但艺术终究是心灵的外化,过分追求技法规范,反而失了书法最可贵的性情流露。这些理论,对初学者或有裨益,但对真正的艺术创作,恐怕弊大于利。
用笔法
知书房
用笔法
钟繇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书后品
知书房
书后品
李嗣真 著
书法评论。唐李嗣真著。一卷。是书所载82人,分为十等,各有叙录。有评有赞,条理秩然。称后品者,盖有王愔、王憎虔、袁昂、庾肩吾等曾有书品在前。前品已定,则不复铨。此书只在上上品之上更列逸品,为嗣真所创,以明其在九等以上。文中“登逸品数者四人”,可能仅指张、钟、二王,不包括李斯,故有一人之误。有《说郛》宛委山堂本。
声无哀乐论
知书房
声无哀乐论
嵇康 著
晋人嵇康著,从声音本性与情感特征的关联上研究音乐本质的著作。同阮籍一样,他们都去探究追寻“乐”的“自然”本体;与阮籍不同的是:嵇康从“养生论”角度去发掘,而“养生论”在阮籍的乐论中没有什么地位。嵇康认为音乐可以养生,而养生的根本在于精神上的和,因此,嵇康认为音乐的本质就是“和”。《声无哀乐论》的直接理论基础是他的养生论。这种养生,与道家“全身保生”的养生不同,主要是“养神”即培养个体人格的独立性。但是,《声无哀乐论》又不是以“养生”为直接出发点的。他的直接出发点在于“养生”后面的“本体”——“和”。“和”不仅是“养生”而且也是“乐”的“本体”。人体有盛衰,“和”不变;音乐有“五音”,“和”常存。“乐”的“本体”—“和”,是永恒的常驻不变的,它本身没有欢乐与悲哀可言。人之所以感到似乎“乐”有“哀乐”,是把现象与本体混为一谈了。在嵇康看来,“哀乐”是人的情感的体现,是情感的特征,与“乐”的“本体”不是一回事,“心之与声,明为二物”。但又有一定的联系。”和声无象,而哀心有主。”如果你高兴了,就从“和声”中听到欢乐;如果你悲哀了,就从“和声”中听到忧愁。其实,“和声”还是“和声”,它并不改变本性,还是如风一样,自由吹拂。至于你感到“哀乐”那是你的情感使然,并非声音使你“哀乐”。这一点,在美学上有重要价值。它强调了主体自身情感状态在审美和艺术欣赏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审美感受的个体差异现象。“声无哀乐”而人能感受哀乐,人有哀乐却不能改变声音,正说明声音超越了哀乐,不被哀乐所局限。这正是艺术的本质。就是要使艺术超出有限而达到无限,使“至和之声,无所不感”,“兼御群理,总发众情。”
书述
知书房
书述
李煜 著
五代南唐后主李煜撰。称书有八字法,谓之“拨镫”,自卫夫人并钟繇、王羲之,传授于欧阳询、颜真卿、褚遂良、陆柬之等,流传于当时。记述了擫、压、钩、揭、抵、拒、导、送之法:擫者,擫大指骨上节,下端用力欲直,如提千钧;压者,捺食指著中节旁;钩者,钩中指著指尖钩笔,令向下。
精选书评
知书客109244
自暮春至仲夏研习此卷,凡五十余日矣。后附摹本十八帧,乃近人摹拟钟王旧迹者,偶一临写而已。卫氏论书,首重筋骨,次及形势。至若执笔深浅之论、迟速缓急之道,尤得真传三味。读其文则字字珠玑,品其法则笔笔精微,诚为书学不刊之典也。至于"多力丰筋"之辨,犹有待于方家参详之。 壬寅白露珠江竹居记于禅城。
用笔法
知书房
用笔法
钟繇
知书客665474
读《用笔法》,不免想起那些舞文弄墨的古人。执笔如执剑,笔法如兵法,一点一画间尽是杀伐决断。今人写字,只求形似,哪知古人运笔时的意气风发?尤其读到"横如千里阵云"一句,眼前仿佛看见千军万马奔涌而来。可惜如今毛笔都已束之高阁,更遑论这般气魄。写字如此,做人亦然,少了那份骨子里透出来的力道,终究是形存神亡。
用笔法
知书房
用笔法
钟繇
知书客766011
钟繇的《用笔法》读来让人困惑。文字简短,道理模糊。他说用笔要如高峰坠石,但没说怎么做到。他讲横如千里阵云,却让人摸不着头脑。整篇看完,只觉得是一些零散的比喻。或许古人写字时真有这些体会,但如今看来总觉得隔了一层。想学他的笔法,却找不到具体方法。留下许多疑问,不知道该怎么下笔。
用笔法
知书房
用笔法
钟繇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