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
素问
佚名

素问

佚名  

全称《黄帝内经素问》,中国第一部有系统的医学著作。它汇集了各家的医论,是着重论述基础理论的中医学著作。其书阐述阴阳、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等丰富的医学原理,其中不少论述,至今仍广泛指导着临床实践,是祖国医学的一部重要典籍。相传是《黄帝内经》的一个部分。《素问》非一人一时之作,是一个学派在较长时期内写成的,大部分成于战国时代。81篇,原缺7篇。《天元纪》以下7篇《大论》,是东汉到南北朝时人所作,为唐代王冰所补入。它假托黄帝所作。王冰根据其师“张公秘本”,补入《天元记》、《五运行》、《六微旨》、《气交变》、《五常政》、《六元正纪》、《至真要》等七篇大论,宋·林亿等疑此属《阳阳大论》之文。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72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582653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73943
我向来对《素问》这类古籍持保留态度,尽管它在中医史上被奉为圭臬。作为一个现代读者,我必须直言不讳地说:这本书的问题和它的价值一样明显。它就像一坛陈年老酒,有人品出醇香,而我尝到的更多是沉淀的杂质。 《素问》开篇就让人皱眉。那些关于"上古天真论"的论述,把人类健康状态与所谓的"道"生硬捆绑,读来实在令人费解。阴阳五行学说贯穿全书,将人体复杂机制简单归类为金木水火土的相生相克,这种机械的类比在当代科学视角下显得尤为荒诞。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关于"女子七七天癸竭"的论断,这种将女性生理周期武断定在49岁的说法,完全经不起现代医学的检验。 全书充斥着大量似是而非的论断。比如"心主神明"这一观点,将思维活动简单归结为心脏功能,与当代脑科学完全相悖。更令人不安的是书中随处可见的"天人感应"思想,认为人体器官与天地万物存在神秘对应关系。这种缺乏实证基础的玄学思维,正是阻碍中医现代化的最大绊脚石。 不可否认,《素问》确实保存了一些有价值的临床观察。书中关于四季养生、情志致病的论述,在今天看来仍有一定启发意义。但问题在于,这些经验性的智慧被包裹在大量迷信和臆测之中,就像珍珠混在泥沙里,需要耗费巨大精力才能淘洗出来。书中关于"五运六气"的推演,将疾病流行与天文历法强行联系,这种牵强附会的思维方式实在令人难以接受。 特别值得警惕的是《素问》中蕴含的权威主义倾向。黄帝与岐伯的问答模式,本质上是一种不容置疑的知识传授方式。这种"圣人言说"的文本结构,潜移默化地扼杀了质疑精神。我在阅读时常常感到窒息——为什么我们非要相信两千年前的古人对身体的认知?难道仅仅因为他们是"圣人"?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素问》最大的缺陷在于其方法论。全书几乎没有病例统计、没有对照实验、没有可重复验证的治疗方案。那些关于经脉、气血的描述,更像是哲学思辨而非医学观察。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中医支持者引用《素问》时,总是选择性强调那些与现代医学偶合的观点,而对大量明显错误的论断视而不见。 更令人担忧的是《素问》在当代的运用方式。今天不少"中医大师"依然机械照搬书中的方剂和理论,将古人片面的经验当作金科玉律。这种食古不化的态度,使得中医难以真正融入现代医学体系。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一个明显需要现代医疗干预的病例,因为盲目遵循《素问》的某些教条而延误治疗。 我认为对待《素问》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批判性继承。我们可以欣赏古人观察自然的细致,但必须摒弃其中的神秘主义糟粕;可以借鉴其整体思维方法,但必须建立在现代科学认知的基础上。医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证伪的历史,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被抛弃了,盖伦的解剖学被修正了,《素问》中的许多观点同样需要被重新审视。 在基因编辑、人工智能诊断的时代,我们若还固守《素问》中的某些过时观念,无异于刻舟求剑。医学进步的关键在于敢于突破传统桎梏,而不是对古籍顶礼膜拜。毕竟,连《素问》本身都承认"病万变,药亦万变",那我们又何必执着于千年不变的诊疗范式呢? 说到底,《素问》的价值在于它记录了古人对生命现象的思考历程,而非提供了永恒的医学真理。把它当作医学史上的文物来研究尚可,若奉为临床实践的指南就大错特错了。在这个问题上,我完全赞同鲁迅先生的看法:中医不过是有意或无意的骗子。也许话说得重了些,但至少提醒我们要保持清醒的批判意识。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17058
医道通神,人心可医。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64232
中医经典著作《素问》作为《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之无愧。在中国传统医学典籍中,《素问》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理论著作,至今仍被研习。《素问》的意义重大。关于医学理论之深刻、诊治方法之系统、养生观念之实用、语言表述之精炼等等,有的是直接引用传承,更多的是潜移默化融入后世医家思想。 读完真切感受到古代医家的智慧结晶编撰者的用心良苦,作者所述医理透,论证严谨,阐述清晰,寥寥数言,条分缕析,说理透彻。有茅塞顿开之感,更有反复研读推敲之念,医学价值一字一句都是精华所在,理论系统,逻辑严密,确实可以说,"理能通天地之道,法可治众生之疾"。 医学观点与临床应用很难简单评判,每位研读者都有不同体会。可赞阴阳学说揭示生命规律,可叹五行理论略显抽象;可赞脉诊方法细致入微,可叹望闻问切需要经验;可赞治未病理念先进超前,可叹养生之道不易坚持。 历代医家都认为《素问》非同寻常,是医学圣典。自从有中华文明,就必然会产生这样的经典,不是某个人能写出来的,是中华民族长期医疗实践的智慧结晶。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13132
读完觉得人生充满希望。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