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米格尔街
米格尔街

米格尔街

V.S.奈保尔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米格尔街生活着一群有脾气、有盼头的小人物:“哲学家”波普,要做一样叫不出名字的东西;“艺术家”摩根,扬言美国国王会来买他的花炮;“诗人”布莱克•华兹华斯,在写一首全世界最伟大的诗;“疯子”曼曼,频频参加议员竞选;“机械天才”巴库,百折不挠地改造一辆辆进口汽车…… 他们兴高采烈地,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
更多
书评  · 12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668918
翻开《米格尔街》的第三遍,油墨味里依然飘着加勒比海的咸腥。2023年6月的阴雨天,窗台上积水倒映着铅灰色的天空,像极了奈保尔笔下那条永远晒不干的街道。楼下便利店传来断断续续的雷鬼乐,突然想起上周新闻里特立尼达又爆发了帮派火并——这些被殖民历史碾碎的岛屿,至今还在用子弹书写续篇。 米格尔街的居民们总让我想起老家巷口的修车铺。毕司沃斯先生敲打铁皮屋顶的动静,多像王师傅修摩托车时甩扳手的声响。可当王师傅喝醉后念叨"当年要是去深圳打工",而毕司沃斯只能数着墙上二十二处房产的裂缝。殖民地的阳光把所有人的影子都烙成了相似的形状,就像那条街上每个男人都有的酒糟鼻。 奈保尔笔下的幽默像隔夜的朗姆酒,初尝甜腻,余味发苦。博勒说他发明了永不坠落的飞机时,我笑出了眼泪。可当读到他把"发明"绑在风筝上放飞那段,窗外的乌云正巧裂开一道缝,刺眼的光线让我突然看不清书页上的字。这些被困在岛屿上的梦想家,是不是也常常被热带阳光晃得睁不开眼? 最难忘的是埃多斯这个"诗人"。他在煤气灯下写十四行诗的样子,让我想起大学时总在宿舍楼下朗诵自己作品的学长。去年同学会说他在银行当柜员,再也不写诗了。而埃多斯最终抱着诗集跳海时,咸涩的海风正穿过书页扑在我脸上。或许某些时刻,我们都听见了潮水般涌来的虚无。 合上书时已是深夜,冰箱的嗡嗡声显得特别刺耳。手机弹出推送:某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正在欧洲某个文学节高谈阔论。我望着书架上那本精装版《米格尔街》,烫金书名在黑暗里微微反光。突然明白奈保尔为何要逃往牛津——当整个世界都变成一条米格尔街时,或许只有假装离开的人,才敢承认自己从未真正走出过那条街。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26553
米格尔街上的居民们就像一群被命运放逐的局外人,他们生活在特立尼达这个加勒比海小岛上,却始终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奈保尔用冷静克制的笔调描绘着这条街道上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看似荒诞不经的行为背后,隐藏着对生活最深刻的无奈与反抗。这些小人物的故事构成了一个关于殖民地处境的寓言,他们渴望改变现状,却又被现实的重重枷锁所困。 《米格尔街》是V.S.奈保尔于1959年出版的一部短篇小说集,这部作品奠定了奈保尔作为后殖民文学重要作家的地位。通过十七个相互关联的故事,奈保尔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处于社会边缘的群体如何在困境中挣扎求生。这些故事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对殖民主义、文化认同等深刻议题的思考。奈保尔以其独特的观察力和犀利的文笔,将这条街道变成了观察整个后殖民社会的显微镜。 在这条街道上,每个角色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对抗着生活的荒诞。木匠波普执着地建造着永远无法完工的房子,诗人B.华兹华斯沉迷于创作一首永远写不完的诗,乔治用不断变换的职业来逃避现实的平庸。这些人物看似可笑的行为,实则是对命运最悲壮的抗争。他们渴望突破生活的局限,却始终无法摆脱殖民地处境的阴影。奈保尔用略带讽刺的笔触描绘这些人物,却从未失去对他们的同情。 奈保尔在这部作品中展现了他对语言的精准掌控。他摒弃了华丽的辞藻,用简洁有力的句子勾勒出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这种克制的叙述风格反而让作品更具冲击力,读者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人物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挣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奈保尔在描写这些底层人物时,既保持了客观的距离感,又不失人文关怀,这种平衡体现了大师级的写作功力。 读完《米格尔街》,最打动我的是奈保尔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他没有简单地将人物划分为好人或坏人,而是展现了每个人在特定环境下的生存状态。这些人物既有可笑的一面,也有令人动容的时刻。奈保尔让我们看到,在殖民地的特殊语境下,普通人的梦想与挫折都具有超越地域的普遍意义。这种对人性的理解,使作品超越了特定的时代和地域,获得了持久的文学价值。 这部作品最令人深思的地方在于,它揭示了后殖民社会的精神困境。米格尔街的居民们既无法完全摆脱殖民历史的影响,又找不到新的文化认同。这种精神上的无根状态,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奈保尔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了这种普遍存在的现代性焦虑,使《米格尔街》成为了一部跨越时空的经典之作。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米格尔街》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