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北偶谈
池北偶谈
王士祯

池北偶谈

王士祯  

笔记。又称《石帆亭纪谈》。清王士祯(1634—1711)撰。二十六卷。士祯有《王氏渔洋诗抄》已著录。因居宅西有圃,圃中有池,池北有屋数椽,故名。分“谈故”、“谈献”、“谈艺”、“谈异”四类。凡一千二百九十二条,约三十万字。“谈故”记载清典章、科甲制度。如《八旗开科》、《台湾开科》等,“谈献”主要记叙明中叶至清初名臣、畸人,列女逸事。可补史阙。如《史阁部》记扬州城陷时,史可法自诣清营,不屈被杀,大义凛然。“谈艺”占全书三分之一,以神韵说评诗论画,亦有见解。“谈异”专记神鬼怪异,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诙谐嘲谑,寓有劝惩褒贬之意。有康熙二十八年(1689)闽中刊本,《清代笔记丛刊》本,《笔记小说大观》本,中华书局一九八四年铅印本等。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82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789089
翻开《池北偶谈》时,我原以为只是随意翻翻。但王士祯的笔触让我停下。很多人看到的是清朝文人的闲情逸致,我却注意到他笔下那些被历史遗忘的小人物。他写卖菜老妪、落魄书生,笔端带着温度。一个高官显贵能俯身记录市井百态,这比风雅酬唱更难。在那些简短的笔记里,藏着对世道人心的洞察。这样的人,在官场上想必也活得不轻松。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01252
笔记杂谈,妙趣横生。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06957
最近心情烦闷时翻看《池北偶谈》,发现这部笔记小说写得实在好。王士祯记录的都是明末清初的真人真事,有文人轶事,也有市井传闻。我今年三十岁了,明知道人生充满变数,却还是会被这些故事吸引。有些故事让人唏嘘,有些故事让人发笑。我既不能像王士祯那样冷静观察,也不能像书中人物那样率性而为。我常常觉得,要真正理解这些故事里的世态炎凉,可能还要再活二十年。这些故事虽然简短,但都很有意思。一个故事只有几百字,却能让人想很久。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58929
世人每谓《池北偶谈》乃清人笔记之翘楚,余独不以为然。此书虽卷帙浩繁,然细读之,不过饾饤琐事之汇编,间杂些陈腐说教,令人昏昏欲睡。渔洋山人自诩博雅,实则大半篇幅皆是抄撮前人笔记,稍加点缀而已,何尝有自家真见识?尤可哂者,是其好以"山人"自居,偏又处处显摆官场阅历,这般扭捏作态,直如市井说书人既要卖弄风雅又要讨好俗客。 其记事之体尤令人不耐,时而摹仿《世说》清言,时而效颦《酉阳杂俎》志怪,文体杂乱无章。如记"林四娘"事,前半故作玄虚,末了却道"此予闻之某某",活脱脱市井谈鬼模样。更可笑是那些所谓"雅谑",多半是剽窃明人《古今谭概》的残唾,经其转述,反倒失了原有的机锋。至于考证部分,看似引经据典,实则多属道听途说,若较之同时顾炎武《日知录》,直如瓦砾之比珠玉。 最可厌者是其处处流露的士大夫习气。记某人必先标榜科第,叙某事定要攀扯权贵,就连品评书画也要捎带几句"某公叹赏不已"之类的门面话。这般趋炎附势的笔墨,竟被后人捧为"清代笔记典范",岂非咄咄怪事?其实较之张岱《陶庵梦忆》的真性情,袁枚《子不语》的活泼气,王士祯这等端着架子的文字,实在算不得上乘。今人读此书,大抵是被"神韵说"创始人的名头唬住,若抹去这层金粉,不过是一册庸常的文人札记罢了。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61193
渔洋山人《池北偶谈》一书,谈艺论文,辨析源流,考订名物,无不精当。其载时贤轶事,或典雅,或诙谐,皆能曲尽其妙。尤可贵者,能以简净之笔传神写照,使三百年后读者犹觉其人如在目前。山人博学多闻,下笔自具炉锤,非但见闻之富,更见胸次之高。笔记一体,得此佳作,真可谓后来居上,足令吾辈齐鲁文士与有荣焉!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