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过错
过错

过错

凯特·肖邦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塞蕾丝·拉菲尔姆是一位美丽且足智多谋的克里奥尔女子,32岁时就成了寡妇,只能独自经营她在路易斯安那州的种植园。当塞蕾丝爱上离过婚的商人戴维·霍斯默时,她强烈的道德和宗教信仰使她无法接受他的求婚。她坚决的拒绝让两人走上了一条动荡的道路,其中还牵扯到霍斯默的前妻范妮。 《过错》既浪漫又充满了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这是一个爱情故事,它进而探讨了在个人幸福与社会责任之间取得平衡这一复杂问题,故事背景设定在重建时期后的美国南方,当时经济遭受重创,种族关系紧张。《过错》写于作者职业生涯初期,与肖邦本人的生活有相似之处,并引入了一些在她后来的作品(包括《觉醒》)中出现的人物和主题。
更多
书评  · 17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618337
考虑到十九世纪末的社会背景和女性作家的身份,我勉强给《过错》打了个及格分。但说实话,这部作品简直像是一杯温吞的白开水,既没有惊心动魄的冲突,也缺乏令人信服的人物塑造。女主角艾德娜的所谓"觉醒"就像是一场拙劣的模仿秀,那些突如其来的叛逆举动与其说是女性意识的觉醒,不如说是作者一厢情愿的意淫。 最让我难以忍受的是小说中那些单薄得近乎可笑的人物关系。罗伯特这个角色简直就是为衬托艾德娜而存在的纸片人,他的忽冷忽热完全不符合正常人的行为逻辑。而艾德娜的丈夫庞特勒先生更是被塑造成了一个毫无深度的背景板,这样的角色设定让整个故事显得格外虚假。我甚至怀疑作者到底有没有真正了解过婚姻生活,这种肤浅的描写简直是对读者智商的侮辱。 唯一让我眼前一亮的可能是那个出场不多的混血女子阿黛尔,至少她的言行举止还算符合常理。相比之下,艾德娜那些矫揉造作的"反抗"简直令人作呕——放着好好的家庭不要,非要学人家搞什么婚外情,最后还用自杀来收场,这种狗血剧情就算是放在当时的背景下也显得格外做作。 更可笑的是,这本书居然被捧为女性主义文学的经典。要我说,与其看这种虚伪的"觉醒",不如去读读简·奥斯汀的作品。至少奥斯汀笔下的女性角色都是在现实约束下展现智慧,而不是像艾德娜这样用极端行为来标榜所谓的自由。这种为叛逆而叛逆的写法,不仅没有为女性争取到尊严,反而让女性形象变得更加刻板。 最讽刺的是,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当今社会,那些真正为女性权益奋斗的人,哪一个不是在法律和道德框架内寻求改变?看看艾德娜这种遇到困难就选择逃避的懦夫行为,简直是对现代女性运动的一种亵渎。与其浪费时间读这种自我感伤的伪女性文学,不如去看看波伏瓦的《第二性》,至少那里面的观点是建立在理性思考之上的。 整本书读下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困惑——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如果说是要批判当时的社会制度,那为什么要把女主角塑造成这样一个自私任性的形象?如果说是要歌颂女性自由,那为什么最后的结局如此消极?这种自相矛盾的叙事,除了让人感到烦躁之外,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价值。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98039
说实话,凯特·肖邦的《过错》被捧得这么高,实在令人费解。这部小说在情节设计和叙事节奏上都显得平庸,既没有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也没有营造出令人沉浸的氛围。和当时许多女性主义作品一样,它无非是通过描绘一个女性在婚姻中的困境来批判社会对女性的压迫,这种主题在19世纪末早已屡见不鲜,实在谈不上什么创新。 更让我困惑的是,肖邦的写作手法显得过于直白。她似乎生怕读者理解不了她的意图,于是不厌其烦地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来阐述那些关于女性独立和婚姻自由的道理。这种说教式的写作方式,与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这类大师形成了鲜明对比。后者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从不会在作品中直接告诉读者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而是通过精心构建的情节和人物,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和思考。而肖邦的这种写法,就像是在给读者上课,实在缺乏文学应有的含蓄和深度。 美国作家似乎特别钟爱这种直白的表达方式。他们热衷于在作品中塞满各种"人生哲理",但这些所谓的哲理往往都是些老生常谈的道理,比如"女性应该追求独立"、"婚姻不应该成为束缚"之类。这些观点本身并没有错,问题在于它们被以一种过于简单化的方式呈现出来,缺乏更深刻的哲学思考。读者在阅读时会有一种错觉,仿佛自己理解了什么高深的道理,但实际上这些观点早就是常识了。这种写作方式之所以受欢迎,或许正是因为它迎合了普通读者想要"学到东西"的心理需求。 《过错》的主人公艾德娜的觉醒过程也显得过于理想化。从一个温顺的家庭主妇突然变成一个追求独立的新女性,这种转变缺乏足够的心理铺垫和现实基础。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不会在一夜之间发生如此剧烈的改变。肖邦似乎为了突出主题而牺牲了人物的真实性和复杂性,这使得整个故事读起来更像是一个寓言,而非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映。 从文学技巧来看,肖邦的描写也显得平淡无奇。她的文字缺乏那种能够直击人心的力量,没有创造出令人难忘的意象或场景。相比之下,同时代的欧洲作家如契诃夫,仅用寥寥数笔就能勾勒出一个生动的人物或场景,让读者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人性。肖邦的作品则更像是在完成一个命题作文,虽然结构完整,但缺乏那种打动人心的艺术魅力。 不过,我不得不承认,《过错》在历史上确实有其重要意义。作为早期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它确实为后来的女性写作开辟了道路。但当我们纯粹从文学价值来评判时,就会发现它远非一部杰作。它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出现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刻,迎合了当时的社会思潮,而非因为其本身的艺术成就。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它在当时引起轰动,却难以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2025年09月03日
查看更多书评

@《过错》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