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关于英吉利国的书信
关于英吉利国的书信

关于英吉利国的书信

伏尔泰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关于英吉利国的书信》在伏尔泰众多著作中, 读者最众,影响深远,推动了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进程。此书以书信体撰写而成,对英国的哲学、宗教、历史、政治、自然科学、文学等浩繁众象,展开了凝练犀利而又中肯精妙的评述。
更多
书评  · 55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865949
看完了,终于看完了这本被无数人奉为经典的《关于英吉利国的书信》!说实话,我完全不明白为什么这本书会被捧得这么高。 不管这本书在思想史上有多重要,不管伏尔泰被多少人称为启蒙运动的旗手,在我看来,这些书信写得实在太过零散,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谈论英国政治制度时突然跳到牛顿,刚说完英国宗教宽容又开始比较莎士比亚和法国戏剧。这种写法让我读得特别累,感觉就像是在看一个思维特别跳跃的人写的日记。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我对这本书如此无感?可能最大的问题是时代隔阂吧。一个21世纪的中国人,真的很难对18世纪英国的政治制度产生共鸣。伏尔泰笔下那些对英国议会的赞美,那些关于宗教宽容的论述,在今天看来简直就像是在说另一个星球的事情。更何况,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里,英国议会制度、君主立宪这些概念早就被分析得透透的了,伏尔泰当时的"新发现"现在看起来就像是在说"1+1=2"一样平常。 这让我想起了读卢梭《社会契约论》时的感觉。都说这是伟大的政治哲学著作,可读起来就是觉得特别隔膜。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至少那本书的系统性更强,读起来更有条理。不过话说回来,可能是我自己的问题?毕竟这些书都是两百多年前写的,用现在的眼光去评判确实不太公平。 最让我困惑的是,伏尔泰在书里对英国的描述简直像在写乌托邦。他把英国的政治制度说得那么完美,把英国的学术自由捧得那么高,可我们都知道,当时的英国远没有那么美好。殖民地压迫、阶级矛盾、妇女地位低下,这些伏尔泰都选择性忽视了吗?这种片面的观察让我觉得特别不真实。就像现在有些人写美国游记,只写纽约的高楼大厦,却对贫民窟视而不见一样。 说到这个,我倒是想起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经典著作都有这种"造神"的倾向,把某个国家或某种制度理想化。后来读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时也有这种感觉。这些思想家是不是都太着急下结论了?还是说他们看到的只是他们想看到的?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我对这本书的内容不太感冒,但不得不承认伏尔泰的文笔确实漂亮。那种讽刺中带着幽默的笔调,那种举重若轻的论述方式,确实很有魅力。特别是他描写英国咖啡馆里知识分子辩论的场景,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这大概就是大师的功力吧,能把枯燥的政治话题写得这么生动。 读完之后我就在想,也许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说了什么,而在于它代表的那种精神。在一个思想禁锢的时代,敢于公开赞美其他国家的制度,这本身就是一种勇气。就像我们现在读某些禁书,内容可能已经过时了,但那种冲破桎梏的精神永远值得敬佩。 最后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我们现在的某些认知,会不会在两百年后的人看来也特别幼稚可笑?就像我们现在看伏尔泰对英国的描述一样?这么一想,突然觉得读这些"过时"的经典也挺有意思的,至少能让我们保持一点谦卑。
2025年09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76874
我翻开这本泛黄的旧书时,窗外的雨正下得绵密。伏尔泰的文字像一把双刃剑,在三百年的时光里依然闪烁着锋利的光芒,却又让我这个现代读者感到无所适从。这些书信里充满了对英国政治制度的赞美,对宗教宽容的推崇,对科学精神的歌颂,可当我合上书页,却感到一阵难以名状的迷茫——这些闪耀着理性光芒的理想,在今天的现实中究竟还剩下多少? 伏尔泰笔下的英国议会制度,读来令人心驰神往。他将下议院比作"人民的喉舌",将两党制描述为"相互制衡的天才设计"。但当我看着今日英国政坛的乱象,脱欧闹剧、首相更迭如走马灯,不禁要问:这套被伏尔泰奉为典范的政治体制,是否已经走到了它的黄昏?更让我困惑的是,伏尔泰对英国宗教宽容的描写。他盛赞英国人可以"同时拥有二十种宗教",却不必担心被迫害。可如今,宗教极端主义正在撕裂欧洲,英国的穆斯林群体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歧视。伏尔泰所赞美的那个宽容的英国,是否只是历史长河中一个短暂的幻影? 最令我感到矛盾的是伏尔泰对牛顿的崇拜。他用诗意的笔触描绘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那一刻,将科学精神塑造成照亮人类文明的明灯。但今天,当科技巨头垄断数据,当算法决定我们看什么、想什么、买什么时,这种科学崇拜是否已经走向了它的反面?我忍不住想,如果伏尔泰活在今天,看到科技带来的新式奴役,他是否还会如此热情地讴歌科学进步? 伏尔泰对英国商业精神的赞美也让我陷入沉思。他将伦敦证券交易所描绘成"自由的殿堂",将商人誉为"新时代的贵族"。但金融危机、贫富分化、环境危机,这些不正是这种商业文明结出的苦果吗?我欣赏伏尔泰对重商主义的辩护,但也不得不承认,他可能低估了资本无限扩张带来的破坏力。 最让我感到迷茫的是伏尔泰笔下的"文人共和国"理想。他梦想着一个由哲学家统治的世界,理性是唯一的法律。但今天,当知识分子日益边缘化,当民粹主义席卷全球,这个梦想显得多么遥远。伏尔泰相信启蒙能够战胜愚昧,可三百年后的今天,我们真的变得更理性了吗?社交媒体上的谣言传播速度比伏尔泰时代快了一万倍,理性对话的空间却在不断缩小。 重读这些书信时,我常常产生一种奇怪的疏离感。伏尔泰的文字依然充满魅力,他的论点依然有力,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些文字与现实之间似乎隔着一层毛玻璃。也许是因为伏尔泰太专注于建构一个理想化的英国形象,以至于忽略了现实的复杂性。他将英国塑造成启蒙运动的样板间,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那里的贫困、压迫和不公。 我欣赏伏尔泰的勇气,他敢于挑战当时的宗教权威和专制王权。但我也忍不住想,如果他看到今天的世界,会作何感想?他会为民主制度的危机感到失望吗?会为宗教冲突的再现感到震惊吗?会为科学技术的异化感到忧虑吗?这些问题萦绕在我心头,却找不到答案。 伏尔泰的这组书信像一面镜子,既照出了18世纪欧洲知识分子的理想,也照出了我们今天的困境。我敬佩他的远见卓识,但也清醒地意识到,他描绘的许多美好图景已经在现实中破碎。这让我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我们继承了启蒙运动的遗产,却似乎正在失去它的精神内核。 合上书时,雨已经停了。伏尔泰的文字在我脑海中回荡,既像警钟,又像挽歌。我依然相信理性的价值,但已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天真地认为理性能够解决一切问题。也许这就是成长的代价——我们终将学会与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共处,在迷茫中继续前行。
2025年09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26460
伏尔泰这老头儿写东西真是绝了,别人写政论都是板着脸说教,他倒好,把英国见闻写得跟八卦小报似的,读着读着总能让人笑出声来。我手头这本许明龙译本算是市面上比较靠谱的版本了,虽然个别地方还是能看出翻译的痕迹——比如把"议会"翻译成"巴力门"这种音译词,初看时差点以为英国还有个叫巴力的神秘机构——但整体上算是把伏尔泰那种俏皮劲儿给保留下来了。 最让我惊喜的是这书完全打破了我对启蒙著作的刻板印象。原以为会看到大段艰深的政治论述,结果开篇就在吐槽法国海关:"他们把我的痔疮膏当成违禁品扣下了,却放行了装满自由主义思想的脑袋"。这种自黑式幽默贯穿全书,写宗教宽容时非要拿自己当反面教材:"在法国我们习惯把新教徒吊死,而在英国他们居然允许我这样的异端分子在剧院里大放厥词"。这种写法简直比现在那些正襟危坐的时评文章高明太多,用段子讲道理才是最高级的传播艺术。 书中对英国政治制度的分析现在看依然不过时。伏尔泰把英国议会制夸得天花乱坠那段特别有意思,说议员们吵架像菜市场大妈,但吵完居然真能制定出像样的法律。这种"混乱中的秩序"的描述,比后来那些把代议制神话的政治学者诚实多了。我尤其喜欢他对比英法税收制度的那章,法国人跪着交税和英国人站着骂税局的对比画面感太强,读到这里突然就理解为什么后来会发生大革命——压迫感这种东西真是藏都藏不住。 不过有些观察确实带着18世纪的局限性。他盛赞英格兰银行那段现在看就有点天真,毕竟他写书时还没发生过经济危机。还有对英国司法制度的赞美,要是让他知道后来会出现"童工合法工作13小时"这种判决,估计得把鹅毛笔都写秃了。但瑕不掩瑜,这些时代局限反而让文本更真实——毕竟谁也不是预言家,能看到自己推崇的制度两百年后的演变。 个人觉得全书最精彩的是宗教宽容那部分。伏尔泰描写伦敦交易所那段堪称神来之笔:"在这里,犹太教徒给基督徒放贷,穆斯林和贵格会信徒合伙做生意,而他们的共同信仰是英镑"。这种辛辣的观察力现在那些文化研究学者都未必学得来。我读研时导师总说伏尔泰是"用手术刀解剖社会",看完这书才明白什么意思——他连比喻都带着解剖学的精准,说英国国教会"像位端庄的老夫人,既不想上断头台,也不愿学清教徒穿麻布衫"。 作为中国读者,读这本书时常会产生奇妙的既视感。比如他吐槽法国审查制度那段,说"在法国写作就像在雷区跳舞",这话放在某些语境下简直可以原封不动照搬。还有比较英法知识界那段,说"巴黎的才子们在沙龙里讨论女人的束腰,伦敦的书呆子在咖啡厅争论牛顿的微积分",这种文化对比的敏锐度,现在那些动不动就"国民性分析"的公知们真该好好学学。 要说遗憾也不是没有。伏尔泰对英国底层民众的描写明显带着观光客的滤镜,把贫民窟都写出了田园诗的味道。这倒符合他"开明专制"的政治立场——毕竟他骨子里还是觉得老百姓需要被精英领导。还有他对苏格兰的刻板印象简直能气死现在的苏格兰民族主义者,把高地人全写成喝威士忌的野蛮人。不过考虑到这书最初是写给法国贵族看的"英国旅游指南",这些偏见反而成了时代的有趣注脚。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震撼不亚于第一次读《论语》——原来政治哲学可以这么鲜活有趣。现在很多学者写文章总爱堆砌术语,好像不说几句"范式转换""后现代性"就显不出水平。伏尔泰却证明真正的思想深度从来不需要 jargon 来装点,用菜市场大妈都能听懂的话说透君主立宪制的优越性,这才是真本事。虽然书中某些具体观点已经过时,但那种用幽默解构权威的智慧,放在哪个时代都是稀缺品。特别推荐给所有觉得政治哲学枯燥的年轻人——保证你看完会对"启蒙"这个词有全新的理解。
2025年09月03日
查看更多书评

@《关于英吉利国的书信》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