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
吕不韦

吕氏春秋

吕不韦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秦国相邦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道家学说为主干,以名家、法家、儒家、墨家、农家、兵家、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秦统一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儒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吕氏春秋》集先秦儒家之大成,是战国末期杂家的代表作, 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92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913651
说来有点奇怪,直到三十岁这年我才第一次认真读完《吕氏春秋》。这本书号称是先秦诸子百家的集大成之作,可读完之后反而更糊涂了。书里什么内容都有,天文地理、治国理政、养生之道,甚至还有农业技术,感觉像是把当时所有学问都硬塞进一本书里。 小时候听老师讲"一字千金"的典故,以为这本书肯定特别厉害。现在看完了,反而觉得有点失望。里面很多观点互相矛盾,一会儿说人要顺应自然,一会儿又说要努力作为。同一个问题,前后几篇给出的答案完全不一样。这让我很困惑,到底哪个才是吕不韦真正想说的? 书里的人物故事也很奇怪。有的故事把古代圣王说得完美无缺,有的又把他们说得很不堪。比如尧舜禅让的故事,有的篇章说是美德,有的篇章又暗示其中有问题。这种写法让我不知道该相信哪个版本。 最让我想不通的是,这本书到底想表达什么?说是哲学著作吧,里面太多具体的生活建议;说是实用手册吧,又总在讲一些玄乎的大道理。看完整本书,我反而比没看之前更糊涂了。 书里还经常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说法。比如认为吃某种食物能治病,或者说某个时辰做事会有好运。这些说法现在看完全没有科学依据,不明白为什么会被郑重其事地写进去。 读完之后,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这样一本内容杂乱的书,为什么会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保存了古代的思想资料,还是因为吕不韦的地位让它变得重要?这个问题我到现在也没想明白。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64522
值得反复品读。《吕氏春秋》这部煌煌巨著,是秦国丞相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编撰的百科全书式著作。与《论语》的对话体不同,这部书以系统论述见长,却同样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它融合了儒、道、墨、法、兵等诸子百家思想,堪称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是研究战国末期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 人们常说兼听则明,这部书最打动我的地方正在于它的包容性。在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吕不韦能以如此开阔的胸襟采撷各家精华,实在难能可贵。书中既有儒家的仁义道德,又有道家的无为而治;既讲法家的严刑峻法,又谈墨家的兼爱非攻。这种海纳百川的气度,在今天这个更需要包容的时代尤其值得借鉴。 何为"贵公"思想?这是《吕氏春秋》最核心的政治主张。书中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这种"天下为公"的理念,在当时君主专制的背景下显得格外超前。吕不韦主张君主应该"去私就公",认为为政者若能做到大公无私,自然就能实现天下大治。这种思想即便放在今天,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书中关于用人之道的论述尤为精彩。吕不韦提出"察能授官"的主张,强调要因材施用。他说:"良工不示人以璞,良医不藏其方。"意思是真正的人才不会隐藏自己的才能。这种任人唯贤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我常想,若是当今的用人者都能领会其中深意,或许能少很多怀才不遇的遗憾。 《吕氏春秋》的养生观也颇有意思。书中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主张生命在于运动。这与现代医学提倡的养生之道不谋而合。更难得的是,它强调养生要顺应四时,春季养肝,夏季养心,秋季养肺,冬季养肾。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体现了中国古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不过读这部书时,我也常常感到某种矛盾。吕不韦本人最终未能践行书中的政治理想,反而落得饮鸩而亡的结局。这让我思考:为什么一个能编纂出如此智慧典籍的人,却无法在现实中保全自己?也许正如书中所说:"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知行合一从来都不是易事。 书中关于音乐的论述也令我印象深刻。吕不韦认为音乐能"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这种对音乐教化功能的重视,在今天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尤其发人深省。当流行音乐越来越追求感官刺激时,我们是否也该思考音乐更高层次的价值? 读《吕氏春秋》,就像在与一位睿智的老者对话。虽然时隔两千多年,但书中关于治国、修身、养生的智慧依然鲜活。每次重读,都能有新的感悟。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往往超越时代,而那些关于人性、关于社会的思考,永远都不会过时。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72251
咸阳暮色,金戈铁马,法家峻法如刀;铜驼荆棘,朱门酒肉,权谋暗涌如潮。秦国的风凛冽,吹散了六国的旌旗,也吹散了士人的傲骨。咸阳宫阙巍峨,丞相府邸森严,那些看似辉煌的殿宇之下,埋藏着多少被碾碎的理想与尊严。曾几何时,百家争鸣的盛景,在吕不韦的一纸《吕氏春秋》里,竟成了粉饰太平的工具。欲,扭曲了学术;权,玷污了思想。 翻开这部号称"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的巨著,扑面而来的不是思想的清流,而是精心调配的政治鸡尾酒。儒家的仁义被抽去了脊梁,道家的无为被削去了锋芒,墨家的兼爱被抽干了热血。吕不韦像一位熟练的厨子,将诸子百家的思想剁碎、搅拌,最终端出一盘符合秦王口味的菜肴。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片段,在权力的蒸煮下早已失去了原有的滋味。更可笑的是,这位号称"集百家之长"的丞相,最终却连自己的性命都保不住。 《吕氏春秋》最令人不齿的,是其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嘴脸。表面上标榜"去尤",实则处处为秦国的扩张张目;口口声声说"贵公",暗地里却在为专制统治铺路。当吕不韦将十二纪、八览、六论编排得整整齐齐时,他真正在做的,是把活生生的思想装进权力的牢笼。那些被精心裁剪过的百家之言,就像被拔去爪牙的猛兽,徒有其表却再无伤人之力。 细读其中关于"义兵"的论述,更能看清这部书的本质。所谓"诛暴君,振苦民",不过是为秦国兼并战争披上的道德外衣。当铁骑踏破邯郸城墙时,当烈火焚烧郢都宫殿时,那些被杀戮的百姓可曾感受到"义兵"的仁慈?吕不韦用华美的辞藻编织的谎言,最终都被历史的鲜血所戳破。 站在今天的角度回望,《吕氏春秋》的价值或许仅在于它暴露了一个真相:在绝对权力面前,连思想都不得不低头。那些被精心雕琢的文字,那些看似深邃的哲理,终究只是权力游戏的注脚。当嫪毐之乱爆发,当吕不韦饮鸩自尽,这部耗费巨资编纂的"经典",竟没能给它的主编带来一丝庇护。 咸阳的秋风依旧凛冽,吹散了吕相的权势,也吹散了《吕氏春秋》的虚名。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重新翻阅这部典籍时,看到的不仅是一部思想汇编,更是一面映照权力与学术关系的镜子。那些被刻意模糊的思想界限,那些被精心安排的学说排序,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永恒的教训:当学术向权力献媚时,它失去的不仅是尊严,更是生命。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24270
这一册杂家之作,糅合儒道名法等诸子学说,内容驳杂却自成体系。吕氏门客编纂此书,意在为秦帝国提供治国纲领。书中保存了大量先秦思想资料,对研究战国学术颇有价值。编排上以十二纪为纲,整体结构严谨。部分篇章说理透彻,体现出较高的理论水平。然而因集体编写,文风雅俗不一,有些地方显得拼凑。总的来说,它展现了秦统一前的思想面貌,具有一定史料意义。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08626
《吕氏春秋》内容很杂,但确实有看头。
2025年07月3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