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避暑录话
知书房
避暑录话
叶梦得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8
发表书评
叶梦得在《避暑录话》里说:"暑气最盛的时候,读书最宜。"我总觉得夏天就该躺着吹空调,但现在发现古人说得对。这本书让我明白,酷暑也能成为专注的好时机。
刚开始读觉得都是些零散记录,但慢慢发现每段话都有深意。比如叶梦得写他观察蚂蚁搬家,能看出它们分工明确。这让我想到,我们总抱怨工作太忙,其实连蚂蚁都知道该怎么分配任务。
书里记了很多日常小事。有一段写他看仆人扫院子,灰尘扬起又落下。他说:"你看,再大的扰动最终都会归于平静。"这话特别适合现在的我。上个月公司裁员搞得人心惶惶,现在想想,确实没什么过不去的坎。
最喜欢的是他写夏日读书的片段。他说三伏天读书要选通风的廊下,准备凉茶和蒲扇。我试了试,真的比窝在空调房里效率高。现在周末下午,我都会搬个小凳子到阳台,像他说的那样读两小时书。
书里还提到他抄写《汉书》的经历。他说每天抄三页,三年就抄完了。这让我想起去年想自学编程又半途而废的事。最近我开始每天学半小时,三个月下来竟然掌握了基础。原来大事都是这样一点点做成的。
最近总翻这本书。叶梦得写他五十岁才开始学画,六十岁还坚持练字。我三十岁总觉得自己老了,看到这里突然有了干劲。上周报名了成人书法班,虽然写得歪歪扭扭,但每天都有进步。
甲午长夏酷暑难耐,取叶梦得《避暑录话》消遣,旬日而竟。此书杂记北宋朝野轶闻,兼及考证议论,虽非刻意著述,然笔墨清雅,意趣闲适,尤以论诗文书法独得三昧。叶氏出入新旧两党,阅历既深,持论往往切中肯綮。惟卷帙稍嫌芜杂,间有琐屑之谈,然瑕不掩瑜,终不失为宋人笔记中隽永可诵者。丙申伏日重读一过,识于沪上书巢。
北宋文人的夏日庭院里,叶梦得摇着蒲扇写下的闲笔漫谈,恰似一瓮冰镇梅子酿,在千年后的书案上仍泛着沁凉气泡。这部诞生于湖州弁山避暑时节的笔记,以看似散淡的笔触捕捉了整个士大夫时代的精神切片——谈艺录中藏着对苏轼书法的会心一笑,考据篇里晃动着勘误《归去来兮辞》的执拗身影。书中234则随笔如同文人雅集的碎片:论琴道时忽然岔开去说松风涧水,记茶事时又牵连出半部北宋官制史。当现代人从空调房翻开发黄的纸页,发现那些关于"暑月读《庄子》最宜"的生活美学,关于"砚屏当用大理冰纹"的器物哲学,才惊觉古人消夏的智慧从未过时。那些被误认为琐碎记录的墨痕,实则是中国文士对生活艺术的极致提纯。在汴京早已湮灭的今天,我们仍能从"夜听蟋蟀鸣于药栏"的句子里,打捞起一份超越时空的闲适。叶氏笔下漫不经心的钩沉,比正史更鲜活地保存着士大夫们的呼吸频率,提醒被数字洪流裹挟的我们:真正的风雅,从来不在刻意的仪式里,而在对平凡时光的诗意凝视中。
这书真的有用吗?
看完《避暑录话》最大的感受是我们的古人实在太有智慧了。他们早就明白光靠空谈道理没用,必须把道理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书里记录的那些日常小事,看似简单,其实都藏着做人做事的学问。古人知道人都是有私心的,所以他们的建议都很实在,不会要求你去做做不到的事。
他们懂得从生活细节入手,教你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处理矛盾。这些方法现在看依然管用,因为人性没变。古人不唱高调,而是把大道理化在具体事例里。他们明白光讲大道理没人爱听,必须用实际例子来说明。
这本书好就好在不装腔作势,说的都是大实话。古人早就看透人性,所以给出的建议既实用又接地气。他们知道改变一个人很难,所以更注重教你如何应对现实问题。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