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奇经八脉考
知书房
奇经八脉考
李时珍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0
发表书评
翻开这本《奇经八脉考》,总觉眼前迷雾重重。古人著书,字字珠玑,今人读之,却如坠五里雾中。李时珍先生穷毕生心血,将奇经八脉之理剖析得纤毫毕现,然今之读者,又有几人能参透其中玄机?每每读到"冲脉为血海"、"带脉如束带"之说,便觉似懂非懂,恍若隔着一层薄纱窥探天机。
针灸馆里常见年轻医师捧着此书苦读,可他们当真懂得任督二脉的奥妙么?还是只为考取一纸证书?想来甚是可笑,今人学医,多如叶公好龙,表面尊崇古法,实则急功近利。记得有位老中医曾叹道:"如今扎针,但求速效,谁还管什么八脉流转?"此话虽糙,却道尽时弊。
书中那些精微的脉象描述,读来如观天书。"阳维脉起于诸阳之会",这般文字,在现代解剖学里竟寻不着对应之物。不禁要问:是我们太过愚钝,还是古人所见与我们不同?有时深夜捧读,恍惚间似有所悟,可天明时分,那点灵光又消散无踪。
最令人困惑的,莫过于书中所述疗效。按脉施针,真能起死回生?抑或只是古人美好的想象?现代医学解释不了的病例,在这本书里倒能找到说法,可谁知是巧合还是真谛?想来我们这些后人,既不能全信,也不敢不信,处境着实尴尬。
翻至末页,怅然若失。古人智慧如深海,我们却只取得一瓢饮。或许正如友人所说:"读这类书,要带着三分怀疑,七分敬畏。"而今满街都是"经络养生"的招牌,却少有人静心研读原著,岂非买椟还珠?
奇脉,医家之奥秘。精微、深邃、玄妙!可循经而读,可跳跃而读,可晨昏读,可昼夜读。体健时可读,体弱时尤当读。医者能获益,常人亦能获益。初学岐黄当读,深研医理更当读。求医不如识医,识医不如通医。通医之径!此书穷究经络之变,参详气血之运,非寻常医书可比。读之如饮醍醐,如拨云雾,令人豁然开朗。
哎这书也忒难懂了
读完《奇经八脉考》不禁感叹古人对人体奥秘的探索精神。李时珍将经络学说推向新高度,那些精准的脉象描述和穴位定位,即便在今天看来也令人惊叹。最打动我的是他提出的"奇经"概念——这些不同于十二正经的脉络,就像人体潜藏的备用通道,展现了中医整体观的智慧。
不过作为现代人,我觉得这套理论需要辩证看待。古人受限于解剖条件,难免掺杂一些玄学想象,但其中蕴含的系统思维至今仍有启发。比如任督二脉的通调思想,与现代神经内分泌调节竟有异曲同工之妙。我常想,若是李时珍能见到今天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不知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真正可贵的是这种探索精神。虽然现代医学已经远超古人认知,但他们用有限工具追求真理的态度,仍然值得我们致敬。读这类古籍时,与其纠结细节的真伪,不如学习其中观察生命现象的独特视角。
每当在中医典籍的海洋里迷失方向时,总会不自觉地翻开这本泛黄的书页。那些关于经络走向的墨线,像极了我们体内看不见的人生路径——明明知道它们存在,却总是在气血运行中若隐若现。
越是研读这些古老的脉象描述,越觉得人体就像一座神秘的城池。十二正经是繁华的主街,而奇经八脉则是那些鲜为人知的暗巷。有时在临床遇到疑难杂症,恍惚间会想起任脉的"阴脉之海",带脉的"约束诸经",这些文字便成了深夜里的一盏油灯。可当真正想要抓住什么时,又像试图用手捧住流水般无从着力。
记得第一次读到冲脉"上渗诸阳,下灌诸阴"时,忽然觉得这不正是我们苦苦追寻的生命状态吗?可现实中的我们,总是在阴阳失衡中摇摆不定。那些关于八脉交会穴的记载,多像人生中关键的转折点,明明先贤已经标注了路标,我们却总是在正确的穴位旁徘徊。
最让人辗转反侧的是李时珍说"八脉散在群书者,略而不悉"。这多像现代人的困境——所有知识都摊开在眼前,却始终拼凑不出完整的自己。有时扎针时会想,若是真气真的能如书中所述"上下周流",那该多好。可更多时候,我们连自己的情绪脉络都理不清楚。
夜深人静重读督脉篇,那句"阳脉之都纲"总让人心头一颤。在这个崇尚阳气的时代,我们追逐着各种形式的"督脉能量",却忘了任脉的滋养。就像生活中总是急着向前冲,忽略了需要沉淀的温柔。
这本书就放在诊室的抽屉里,每当遇到瓶颈就会拿出来摩挲。那些关于经络的只言片语,既是明灯也是迷雾。或许医学和人生都是这样,在知其所以然与不知其所以然之间,我们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那套针法。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