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亢仓子
知书房
亢仓子
亢仓子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0
发表书评
"夫道者,德之华也;德者,道之实也。"
朋友说:"古书读得太多,道理却越来越糊涂。现代人直奔主题,反而看得通透。"这让我想起那本在书架上积灰的《亢仓子》,道家典籍总是这样,看似简单却让人琢磨不透。
我向来喜欢翻阅古籍,但《亢仓子》总让我有种隔靴搔痒的感觉。它讲"全道"、"用道",说圣人之治在于无为,可翻开书页,那些玄之又玄的文字,像蒙着一层雾。比如"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道理似乎明白,可细想又觉得空泛。古人写书总爱把简单的事说得玄妙,而现代人写书却把复杂的事说得浅显,到底哪种更好?
试着按书中所说"虚静恬淡"去生活,可现实总是一地鸡毛。老板要报表,孩子要辅导班,连小区门口的保安都催着扫码进门,哪来的"无为而治"?或许古人确实活得通透,可他们的智慧放到今天,就像用竹简记录大数据,怎么看都不匹配。
偶尔会在失眠的夜里翻几页,试图理解什么叫"神全者圣人之道"。结果越看越精神,最后只能泡杯浓茶发呆。茶倒是越喝越清醒,书里的道理却越想越迷糊。朋友笑我:"两千年前的东西,何必较真?"可那些关于"心斋""坐忘"的句子,偏偏又透着股诡异的吸引力,像在嘲笑现代人的浮躁。
最近看到一句话:"古人把答案藏在谜语里,今人把谜语直接写成答案。"《亢仓子》就是这样的谜语吧。合上书,突然觉得困惑本身或许就是答案——毕竟这本书自己都说"道可道,非常道"。算了,还是先把明天的会议材料准备好更实在。
虚无缥缈,矫揉造作
人生最迷茫时翻开《亢仓子》,发现世间道理不过清静无为。亢仓子用几句话讲透天道,我读到三十岁,明白顺应自然最重要,但还是会纠结会强求。我知道不该执着,但做不到完全放下。我无法像圣人那样超脱,又做不到像草木一样随波逐流。可能要到六十岁以后才能真正领悟这些道理,不然人生就太没意思了,这可能就是书里说的凡人的局限吧。
有人说《亢仓子》是本充满智慧的经典,我却觉得它像一碗隔夜的冷茶,看似深邃,实则索然无味。翻开那些故作高深的句子,扑面而来的不是哲思,而是一股腐朽的说教气。作者把"无为而治"说得天花乱坠,可细读之下,不过是给懒惰披上了件玄妙的外衣。
那些所谓的治国之道,放在今天简直荒谬。说要"不尚贤,使民不争",可现实社会若真如此,岂不是要让能者埋没?更可笑的是主张"绝圣弃智",这分明是在鼓吹反智主义。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总有人要把这种消极避世的思想包装成什么人生大智慧。
记得有次朋友极力推荐这本书,说能让人看透世事。我硬着头皮读了大半,只觉得满纸都是似是而非的空话。说什么"大道至简",可真正的至简应该像《论语》那样平实有力,而不是用晦涩难懂的话来故作高深。那些玄之又玄的表述,不过是在掩饰思想的贫乏。
最让我反感的是书中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口吻。作者仿佛站在云端俯瞰众生,却连最基本的现实逻辑都理不顺。把"无为"吹嘘成万能药方,却对具体的社会问题避而不谈。与其读这种虚无缥缈的文字,不如去读读《韩非子》,至少人家还知道要直面现实。
现在有人把这类古籍捧得神乎其神,我倒觉得其中很多观点不仅过时,简直有害。就像书里说要"去奢欲",可人的欲望正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这种一味强调消极退让的思想,只会让人变得越来越麻木。真正的智慧不该是这样逃避现实,而是要在认清现实后依然积极面对。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