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948978
2025年09月04日
谈及中国古代画论,我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那些宏大命题——"气韵生动""外师造化""书画同源",这些概念如同漂浮在艺术史长河中的璀璨星辰,却常常让我这个初学者感到遥不可及。直到遇见姚最的《续画品》,这部南朝时期的画论著作,以其独特的细腻笔触,将我从云端拉回人间烟火。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画家们,在姚最笔下重新获得了呼吸,他们的性情、笔法、甚至创作时的姿态,都如此鲜活地跃然纸上。 作为一个对艺术史充满好奇却缺乏系统训练的读者,我格外珍视姚最笔下那些生动的细节描写。他评价谢赫"笔路纤弱,不副壮雅之怀",短短八字就勾勒出一个画家的风格局限;形容张僧繇"善图塔庙,超越群工",又让我们仿佛看见那位寺庙壁画大师在脚手架上游刃有余的身影。这些评价不是冰冷的艺术判词,而是带着温度的人物速写,让千年之后的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这些画家的个性魅力。我常常想象,如果能够穿越回南朝,站在这些画家身后观摩他们创作,会是怎样一种奇妙的体验——看顾恺之如何"运思精微,襟灵莫测",看陆探微怎样"穷理尽性,事绝言象"。这种对创作现场的想象,或许正是《续画品》留给后人最珍贵的礼物。 姚最的批评方法尤其令我着迷。他不像后世某些理论家那样执着于建立严密的评价体系,而是保持着一种近乎天真的直接性。读到他批评谢赫"遂使委巷逐末,皆类效颦"时,我几乎能看见他摇头叹息的模样;而当他称赞张僧繇"朝衣野服,今古不失"时,又分明流露出孩童般的欣喜。这种不事雕琢的批评语言,在今天看来或许不够"学术",却意外地保存了批评家最本真的艺术感受。我不禁想,当代艺术评论是否也丢失了这种鲜活的体验性?当我们在论文中堆砌术语时,是否还记得像姚最那样,用心灵去触碰艺术作品? 不过,《续画品》的局限性也同样明显。姚最对画家的品评常常流于印象式的描述,缺少深入的技术分析。他对"气韵"的推崇固然精彩,但究竟何为"气韵"?如何通过笔墨表现"气韵"?这些问题都语焉不详。作为一个习惯追根问底的现代读者,我常常在赞叹其文笔之余感到些许失落。就像品尝一道滋味丰富却火候欠佳的菜肴,美味是真实的,遗憾也同样真切。这种复杂的阅读体验,恰恰构成了我与这部古典画论的特殊缘分——既倾心于它的人性温度,又渴望更多理性光芒。 最打动我的,是《续画品》中流露的那种对艺术近乎虔诚的敬畏。姚最评价画家时,总是不自觉地流露出"妙""神""绝"这样的感叹词,字里行间满是对创作奇迹的惊叹。这种态度在今天这个解构一切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当他说毛惠远"纵横逸笔,力道韵雅"时,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对技法的赞赏,更是对创造力的顶礼膜拜。读着这些文字,我时常想起自己第一次在博物馆见到古代真迹时的震撼——那种超越时空的共鸣,或许正是姚最希望传递给后世读者的情感体验。 《续画品》的价值,或许正在于它不完美的真实。它不像《文心雕龙》那样体系完备,也不如《历代名画记》史料详实,但它保存了批评家最原初的艺术悸动。姚最用他独特的眼光,为我们捕捉了南朝绘画的吉光片羽,让那些本该湮灭在历史长河中的艺术瞬间得以永生。每当我重读这部著作,总能在字里行间发现新的惊喜——有时是一个生动的比喻,有时是一句中肯的批评,更多时候是那种对艺术永不衰竭的热爱。这种热爱,穿越十五个世纪的风烟,依然能够温暖当代读者的心灵。 在这个图像泛滥的时代,《续画品》提醒我们回归观看的本质。姚最教导我们的不是如何评判画作,而是如何与艺术真诚相对。当他说袁蒨"譬犹春林扬藻,白贲呈彩"时,他其实是在邀请我们分享他的审美愉悦。这种分享的快乐,超越了时空界限,成为连接古今艺术爱好者的精神纽带。也许,这正是古典艺术文献最恒久的魅力——它们不仅记录历史,更唤醒我们沉睡的感知能力,让我们重新学会用赤子之心面对艺术,面对这个世界。
续画品
知书房
续画品
姚最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古今书人优劣评
知书房
古今书人优劣评
萧衍 著
《古今书人优劣评》,或作《书评》、《评书》,旧題梁武帝撰。此编唐以前书俱未引及,始见于宋《淳化阁帖》,隋僧智果书,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有武帝《评书》 一卷,又《古今书人优劣》一卷,或即是编,故《宋史•艺文志》据以著录,今详核其文,多与袁昂《书评》相同,袁昂于武帝普通四年,奉勑评古今书,今本《书评》后,尚附载原启,知此书非出于武帝。今本中有为袁评所无者若干条,当为后人附益。宋朱长文辑《墨池編》,取两本会而录之,共得三十七人,《书苑菁华》所录二十八人。
临池诀
知书房
临池诀
卢携 著
又作《临池妙诀》。唐代卢携编。首叙书法传授源流,谓智永乃王羲之、王献之之后,得其家法,以之传虞世南,虞传陆柬之,陆传其子陆彦远,彦远传携本人。取《翰林隐术》、王羲之《笔势论》、徐浩《论书》、《窦暨字格》、《永字八法势论》等著作,删繁选要,以成此篇。
古画品录
知书房
古画品录
谢赫 著
又称《古今画品》或《画品》。 画评、 画品。南朝齐谢赫。 南朝齐梁画家谢赫著。共一卷。成书于梁武帝中大通四年至太清三年(532~549)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系统的品评画家绘画的论著。 有《津逮》本、《说郛》本、《百川学海》本、《书画谱》本、《学津讨原》本、《美术丛书》本。评论自三国吴到萧梁三百年间二十七个名画家的绘画作品。根据他们的艺术造诣, 分成六品: 第一品陆探微、曹不兴、卫协、张墨、荀勖。第二品顾骏之、陆绥、袁茜。第三品姚昙度、顾恺之、毛惠远、夏瞻、戴逵、 江僧宝、 吴暕、 张则、陆杲。第四品蘧道愍、章继伯、顾宝光、王微、史道硕。第五品刘顼、晋明帝、刘绍祖。第六品宗炳、 丁光。提出了“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的“六法论”,作为人物画创作和品评的准则。指出了绘画的社会功能为“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为中国第一部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品评绘画的重要著作。树立了绘画批评的典范,成为后世论画和鉴赏批评的标准, 以致“六法”一词,后来引伸成为中国画的代称,或理论、技法的总称。
精选书评
知书客277990
很多人觉得《续画品》只是记录画家的成就,但我在几遍翻看后,更在意那些没有被记录下来的名字。为什么一些人被记住,一些人被遗忘?标准到底是什么?那些消失的画作和画家,是不是因为不够好,还是因为运气不好?读这本书时,我常常感到困惑,觉得历史的选择有时候没有道理。
续画品
知书房
续画品
姚最
知书客726915
有人从《草书状》中看到的是书法艺术的狂放不羁。有人关注的是笔画之间的独特韵律。而我每次翻开这本书,都像在听一位书法家讲述创作心得。他告诉我草书不是乱写,每一笔都有讲究。这种传统文化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在这个打字代替写字的年代,更应该把书法艺术传承下去。看了这本书,我明白了看似简单的草书其实大有学问。
草书状
知书房
草书状
萧衍
知书客377291
烂书,误人之极也!怪哉、乱哉、恼哉!正看不成文,倒看不成句。闲暇时看了头疼,烦闷时看了更烦。想学书法反坏事,想装风雅更显俗。春风得意别沾手,失意彷徨更别碰。这哪是书道?分明是胡乱涂鸦!临帖不如练楷书,学草不如写正书。误人之物,不看也罢!
草书状
知书房
草书状
萧衍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